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动态

有一个书法营垒叫学者

发布时间:2016/4/22 13:43:46    点击率:1421次

开篇必须说明的是,中国书法本来没有两个阵营,在民国以前,特别是钢笔书法普及之前,有一定学识的人几乎都是书法家,然而那时的书法家和学问学识就像一块花布,布中有花,花在布上,本是一体。但时至今日,学者未必是书法家,书法家未必是学者。

  于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书法界人士把目光齐刷刷投向了“二王”,投向了唐宋元明清的“欧柳颜赵、苏黄米蔡、文祝董康”。这些人在现代人眼中已然没有了高官文士诗人的学者桂冠,只留下一个书法家的帽子。于是当今书法界就像手电筒,光炬只照在“书法家”上,其他都被黑掉了。

  但是,至少在十年前,书法家孙伯翔就提出,关注近代的文人书法,关注近当代学者的书法。于是笔者与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探讨,也读到了孙伯翔书法前行不断“吮吸”学者书法营养的过程,将这些公之于此,于当今书法的“创新”有着非凡的意义。

  书法的个人风格都有长版、短板,正像人有胸肌也有软肋,这是辩证法,两千年前的老聃就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用了六个“相”字,相就是比较,世间人与人、物与人都是长长短短高高下下,于是此人就向彼人学习,向万物学习,这是灵长人类的聪明。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科目的细化,书法家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部落,在这个部落活动的人群与历史上的书法家对话,与当今的书法家对接。恰恰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忽略了民国时期一批学者的书法。

  孙伯翔说,学者的书法画家的字,有书法家身上没有的东西,譬如徐悲鸿的书法,他的书法在我看来超过了他的画。譬如鲁迅先生的字,沈雁冰的字,都是一流书法家的字。我们都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文人学者天天看书写文章哪有时间练字。其实理解错了。

  书法的熟练功底靠临池不倦,但书法的书卷气、书法的性情性灵不是练出来的,是学问堆出来的,是眼睛看心里悟出来的。正是学者的眼追心悟,他们的字在书写时没有定式框子,似是没有束缚如行云流水般。鲁迅先生的书法最有代表性。

  郭沫若在1964年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书法:“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质朴而不拘挛,质朴可以理解为没有那么多“零碎儿”在装饰,也没有没见过世面的拘束,洒脱放松又有法度。这些正是我们书家所欠缺的。

  书法家书写之前都想把点画安排得尽量完美,章法怎样的与众不同,然后再怎样留下惊世之作。一念妄生,便生魔障。我们看鲁迅的书法没有一处刻意安排,只是率意而写,所以洒脱而不忸怩作态,所以质朴而不装腔作势。细细体悟其书法,有山林大架子但不是端出来的,有大家闺秀气绝不是做出来的。

  沈雁冰的字带有凌厉之气,线条在舒展中而有雅致之韵,在纤细中不乏劲挺之姿,这也是独有的特点。由此想到胡适的字,字如其人,他的字像胡适的大脑门却灵透至极,笔画伸出去却能收得住,此外像钱钟书、郁达夫、傅雷乃至林徽因,他们的书法都各有性情,不让书法家。

  孙伯翔说,书法讲究险崛,学者字的险崛常常是性情的体现。书法家一定要学习学者文人的性情,没有性情的诗格律再严描述再美没有情感在其中,必乏匮一种真美。所以观学者字,研究学者字,乃至学习他们的性情,正是我们学书作书之人流失欠缺的“钙质”。

  耄耋之年的孙伯翔每日手不释笔,手不释卷,在追求自己心中书法的终极目标——清凉之境。何谓“清凉”,带有禅家意味的比喻。宋代书家苏东坡诗:“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其实是讲人心境的恬静安然。回到书法上,就是逐走火气的清净,屏蔽浮泛的躁动,探求性情灵珠,达到书法一个至高的境界。

  乙未岁杪,孙伯翔书写了一个小手卷,将庄子《庖丁解牛》写了一通,孙伯翔极其欣赏庖丁的“技”,庖丁把宰牛的技演化成艺,艺而近乎神。他说读通读透了庖丁解牛,书法也会“动刀甚微,謋然已解”。果不其然,孙伯翔这篇书法创作应该进入了完全性情的“清凉”之境。

  孙伯翔提出“碑帖无町”,把有清以降康有为尊碑、卑唐理念予以颠覆,并以自身的践行证实,方圆之笔并非冰炭不能同器,朴拙和畅丽亦能兰芷同薰。201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孙伯翔书法展”,让人们读到了他似“庖丁解牛”一样“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的动感之美,也让人看到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书法自由王国。于今,孙伯翔的书法也脱离了“技”的范畴,与“灿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渐行渐远,而霄雾朝升、游烟连云的自然形态渐而升腾,从而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姜维群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