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快报

石涛"画论″中的“一画”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2-27 21:53:48    点击率:573次
清代初期,艺术领域复古主义风气盛行。在绘画方面,“四王”及其末流把持画坛,鼓吹以古为法,宣扬以古为我石涛在《画语录》中尖锐地批判了这股复古主义思潮,他主张“借古以开今”,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在清初画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石涛对绘画美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的“一画论”上。
过去的画论著作往往局限于笔墨技法的探讨,而石涛的“一画论”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哲学的高度阐发了中国画的审美本质,从而开中国绘画美学的新生面。

石涛指出:“山川人物之修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意思是说,我们未能表现出天地自然、山川人物的神趣秀态,是由于未能把握住“一画”的本质的关系。那么,中国画中的“一画”的本质是什么呢?石涛认为,在中国画中,“一画”最基本的意义是指一根根造型底线,画家赖这根造型底线而为万物传神写照
绘画是艺术,离开笔墨线条,就无法塑造天地间万物的形象,而“一画”这根造型底线是绘画中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仿佛简单,但它能把天地间的万物收进画面。如何画一幅画,从起笔到搁笔,都离不开这根造型底线。因此,熟练地掌握这根造型底线,是人们一下手作画就会碰到的基本功。
但是,石涛认为,中国画的“一画”不仅包含着笔墨技法的意义,而且还包含着更深的哲学意义,亦即它又是一根通贯宇宙——艺术的生命力运动底线
就自然界而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正是这“一画”,凿破了宇宙的混沌,化生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

正是这“一画”的运动,在宇宙中鸣奏出一曲曲生生不息的生命交响乐。就绘画而言,“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画家挥毫作画必先于“一画”。正是这“一画”,界破了空白,在画面上留下了一条生气灌注于中的线条。正是这线条表现了人的情感的回旋起伏,表现了大自然生命力运动的节奏韵律,显示了天地之间的“万象”、“众有”生命力运动之美。可以这样说,石涛对中国画“一画”之为通贯宇宙——艺术生命力运动底线的阐发,是《画语录》的精粹所在。
应该着重指出,石涛是不赞成那种将中国画的“一画”仅仅理解为一根造型底线的观点的。
他感触颇深地说:“且山川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重,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
这里所谓的“一管”即一笔,亦即造型底线。


在石涛看来,如果将“一画”仅仅理解为一根造型底线,那么画家面对苍茫的宇宙,浩瀚的大自然,纷繁的万象,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复制出千山万水的雄姿、万水千山的秀态。
反之,若能把握住“一画”乃造型底线与生命力运动线统一的法则,那么,画家就有可能将宇宙天地的生机活力,山山水水的灵气和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在画面上。这就是“一管窥之”和“一画测之”的天壤之别      总之,在石涛看来,中国画的“一画”,在本质上是自然(天)与艺术(人)的统一。但是,石涛认为,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一画”事实上还包含着主观(心)与客观(物)统一的意义。

在中国画画家看来,山川自然并非死的存在,而是像宇宙天地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画家要想创作出成功的山水画,关在书斋里“闭门造车”显然是不成的,只有亲身去观赏山川的风致秀态,“搜尽奇峰打草稿”,方能感受到山川自然美之所在。但是,画家凭借手中掌握的感性材料即动笔摹写山川之形貌,也未必能创作出成功的山水画。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美的山水画呢?石涛的观点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家如要创作出美的山水画,必须在感官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极大地发挥“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审美诸种心理因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石涛的话说也就是:“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以至于达到审美主客体浑然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时,一幅能表现山水自然之美,并能表达出画家对山川自然之美情感体验的美的山水画才会诞生。
这个过程,石涛将其归纳为:“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在石涛看来,中国画的“一画”在本质上是自然与艺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应该说,石涛的这一认识是极其深刻的,是一位称得上真正懂得中国画本的美学家
纵观中国美学史,由于各种思潮的影响,曾经产生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学名著。如果说,儒家美学开丽花结硕果于汉代的《乐记》,在阐述美和艺术的社会功用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禅宗美学开丽花结硕果于宋代的《沧浪诗话》,在阐述审美的心理特征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那么,老庄和《周易》美学开丽花结硕果于清初的《画语录》,在阐述美和艺术的本质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