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山水画资讯

庄子哲学影响中国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6/4/21 23:06:07    点击率:1281次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刘宋时代的宗炳最先将庄子的思想融会于其画论中。他在《画山水序》开篇写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深受庄子“心斋”的影响,由“澄怀”可致虚静空明的心境。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观物,方能与所观之物、所味之象的内在性灵相融通。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又论到:“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焉。”宗炳之所以能在自然山水中发现其“趣灵”、“感神”,主要源于他能“澄怀味象”。他所说的神,类似于庄子所说的道,道体本虚,故言“神本亡端”。“应目”、“会心”都感通于山水之神,观山水就是要观山水之神,画山水就是要写山水之神,即观道、体道。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也提出了画山水要写山水之神。他在《叙画》中指出:人之所以爱好山水并形之于画,乃是因为在山水中可以得到“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愉悦,而此愉悦又是因为在山水之形中能看出山水之神与灵。“融灵”及“拟太虚之体”,所追求的正是庄子所说的道。“媚道”“融灵”道出了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亦是中国山水画得以成立、并成为绘画主流的根源所在。

  中国山水画在唐代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写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字文通,亦称张通)。”张璪之所以能画出树石之精神,是因为物象之性灵早已纳入其内心世界,并与其“灵府”融为一体,故以手写心,从“心源”所出的正是松石水云的精神。只有进入虚静空明的状态,才能达到心源与造化两相冥合,正可谓“遗去技巧,意冥玄化”。这种创作状态与庄子庖丁解牛的状态相类,都已达到了技进于道的境界。张璪在长期的山水画实践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命题,对后代影响深远。唐代李思训、李昭道、毕宏、韦偃、吴道子、王维诸家,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如:张彦远所评吴道子之“收其神,专其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荆浩所论王维之“巧写象成,亦动真思”等等。

  五代时期,山水画成绩斐然,荆、关、董、巨成为南北两派的代表。荆浩以其丰富的经验著作了《笔法记》。荆浩特别强调作画要“图真”,“真者,气韵俱盛”,即图写山水物象之真性情。荆浩因察古松之美,遂生表达之意,然在图写过程中,常有技不达意之处,但其能够“始终所学,勿为进退”,才有“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境界,得到精神与技巧的融合,实现“尔之手,我之心”,即庄子所说的“得之心,应之手”。也就是说,当技巧达到随心所欲时,画家才能达到忘技而写意之心境,此一心境实乃庄子的“庖丁解牛”之化境,亦是“心斋”、“坐忘”之境界。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阐述应首先做到“万虑消沉”,方能“胸中宽快”,“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使表达对象融入“灵府”,生发出生机和意趣。至于他在《山水训》中所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娟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的创作境界,实乃庄子“心斋”、“坐忘”之境界。

  庄子由“心斋”、“坐忘”而臻于大道、达于化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坛巨擘。从魏晋山水画蕴育时期的宗炳、王微,到隋唐山水画形成时期的吴道子、王维、张璪,至五代山水画开宗立派时期的荆关董巨,宋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李成、范宽、郭熙,以及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米氏父子,元代山水画抒情写意时期的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直至明清时期的戴进、沈周、董其昌、石涛、八大、渐江、石溪、梅清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