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快报

关于吴冠中的假想敌

发布时间:2020/3/5 18:32:25    点击率:1502次

关于吴冠中的假想敌

 

石建邦

 

2019年是画家吴冠中百岁诞辰。上海中华艺术宫等机构正在展出其作品。

 

同为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生,吴冠中选择了与留法的画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回到本土,因“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等提法引起争议。然而,在吴冠中的艺术人生中,谁是他的“假想敌”?

 

吴冠中特立独行,单打独斗,一生“树敌”无数,有的是真敌人,有的是“假想敌”,还有的实际是竞争“对手”。

 

画家都有真性情,吴冠中也不例外。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吴冠中在画画上真正的对手,真正的“假想敌”——是他的同学赵无极。

 

这情形,有点像毕加索,他心里最害怕的对手是马蒂斯,马蒂斯是他的“假想敌”。据说毕加索最忌惮马蒂斯,每当自己灵感枯竭,总要借故去看看马蒂斯最近又画出什么好画,然后“偷”几招用用。他还颇富心机,买了张很普通甚至说很差的马蒂斯作品,挂在自己的画室里,逢人便说,“你看马蒂斯,画得这么差!”

 

赵无极比吴冠中高一年级,是吴大羽的得意弟子,还当过他的助教。本来吴冠中和他,同学俩关系挺好的,1947年吴冠中公费留法,第二年赵无极带着夫人谢景兰一起来巴黎留学,吴冠中陪他找房子安顿下来,晚上就住在他家,睡在沙发上。后来,吴冠中回国,赵无极留在了法国,并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这里面有各自经济能力的考量,还有家庭的拖累(吴先生夫人留在了国内,和公婆一起生活,还生了长子吴可雨)。更主要的,我想还有思想观念的原因,相比而言,赵无极比他豁达洋派。

 

暌违三十多年后,1981年冬天,吴冠中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身份赴西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访问。回国时途经巴黎,停留三天,与老友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重逢见面。那次吴冠中和赵无极久别重逢,相谈甚欢。不久,1982年前后,贝聿铭来北京造香山饭店,邀请赵无极作画,赵无极到北京,住北京饭店,有段时间天天和吴冠中见面,还特意到吴冠中什刹海附近的家里去做客。那房子没有厕所,吴冠中关照他少喝水,解手不方便。老友相见,非常开心,那天赵无极在他家喝了很多黄酒,结果吴老带他去外面街道上的厕所方便,因为那里比较干净。

 

后来,彼此渐行渐远,就不大开心了。1985年,赵无极在杭州母校讲课一个多月,很多同学都去看赵无极了,连远在广东潮州的庄华岳也来了,丁天缺是几乎天天陪着老同学,但吴冠中没有来。1989年,吴冠中去巴黎写生访问一个月,见了老同学朱德群和熊秉明,一起游览,一起参观,回来的文章里独独不提赵无极。2002年的《巴黎缘》文章中他这样解释,“1989年春寒料峭,我和妻到了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三星级旅店里,就在西武驻巴黎办事处的近旁。我要专心写生,不参加一切活动和应酬,除老同窗朱德群和熊秉明外,没通知其他熟人。”

 

1993年,吴冠中在巴黎赛努奇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非常风光,赵无极也去参加了开幕式,赵还邀请吴冠中和朱德群等人去他的画室叙旧。但吴冠中在回来的文章《又见巴黎》中也一字不提,所有老同学都不写,只说:“五十年来我深切体会到孤陋寡闻是不利因素,而土生土长是珍贵品质,我们的路格外不平,格外长。留在巴黎的老友们将东方引进了西方,做出了令西方人瞩目的贡献,他们是巴黎的重要画家了,他们宽敞的画室令人羡慕,相比之下我没有画室,或只有袖珍画室,袖珍画室里的故事说不完。”话里话外,酸溜溜的。

 

1997年出版的《圆了彩虹——吴冠中传》中,作者非常直接,对赵无极、黄永玉颇有微词,里面说赵无极因为娶了法国老婆,行为处事,对老同学简慢起来。书中直言不讳,“吴冠中与老同学朱德群、熊秉明一直保持着质朴诚恳的亲密关系,而同赵无极之间,总觉得似乎有层看不见的隔膜。。。。”(《圆了彩虹——吴冠中传》,页43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又说黄永玉拿走了一幅吴冠中的一幅油画,说好交换的,但黄没有给吴冠中画,于是渐渐断了交往。书里说,世态炎凉,让吴老心里不是滋味。但我看了觉得鸡毛蒜皮,不是俩人产生嫌隙的主要理由。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听闻吴冠中和赵无极之间曾经关系不错,但后来闹掰了,不大来往,只是一直不清楚其中真实原因。正好笔者最近参与筹备吴大羽弟子“丁天缺、庄华岳、吴藏石同学三人展”,经庄华岳家人指点,发现赵无极写给好友庄华岳的一封信。信里提到,1982年初,老同学赵无极到北京,“冠中在北京每天都见面,除掉我到西安和大同的几天,我们谈得很多,很坦白。他给我看他的画,我也诚恳的说我不欢喜的地方。他同我说在国内画画都要讲体材,形象受很多限止(制)。我觉得他的画根底上还是太旧,观察得不够深,所以画面上还有许多一班(般)看法的处置办法,我想所谓学院画开始也是一样的道路。我提起Breugel(勃吕盖尔)和Rembrandt(伦勃朗)虽然题材是平民的,但处置得同别的画家不同,我认为他们是写实画家最好的例子。”(致庄华岳信,1982年3月24日。此信现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并收入《人生之洗——庄华岳艺术展文献集》,页90,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年)。

 

赵无极这番话无疑让吴冠中觉得自己大受委屈,大大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也许赵无极并不了解当时国情,不免有点苛求。但对于老同学的意见,吴冠中一直耿耿于怀,也很不服气,让他觉得两面不是人,夹在东西方之间,国内的人觉得他太新,国外的人又觉得他太旧。说实话,这口气,他一直咽不下去。

 

吴冠中晚年功成名就,面对采访他更直接袒露心扉:“那时候我心里面有一个落差,但是我不服气,因为我觉得他走的路,不是我要走的,完全是两条路,我们虽然过去是同学,在法国也碰到过,但是他顶多在法国画苑开一朵玫瑰花,顶多是开(法国的玫瑰花)。几十年以后看,他没有实际东西,没有个人,他从法国学来,拿一点中国味道,加一点中国东西进去,在西方学者看来比较新鲜。我回来完全是走苦难的路子,我的路比他苦得多,但是我同他方向完全不一样。”(转引自“吴冠中谈文艺名家”一文,载《文史参考》第13期,第67页,2010年7月5日。)

 

1999年11月,文化部首开为在世艺术主办展览的先例,在中国美术馆为吴冠中举办大型画展,同时还举行了吴冠中向国家捐赠作品仪式。国内外学者和美术家数百人还出席了在王府井饭店举行的“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这次盛况空前的展览及活动,一举将吴老的艺术声誉推向顶峰,一时海内无敌手,让他着实扬眉吐气。

 

酝酿已久,早在展览前的10月9日,他在《文汇报》发表《横站生涯五十年》长文,制造舆论,可以看做吴冠中的“艺术宣言”来读。文章中,他从早年伦敦公共汽车上受到的零钱歧视,到巴黎留学期间遭遇的种种怠慢,让他“不知不觉间,我带着敌情的观念在学习”。再到回国后遭遇的种种不公和艺术观点的冲突,他和极左教条的斗争,和传统派的对擂。他说他像鲁迅一样,“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他感到自己“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全文上下,铿锵有力,充满爱国热情,通篇就是一部“记仇史”、“英雄战斗史”和“扬眉吐气史”。

 

文中有一段特别提到:“我不属于法兰西,我的土壤在祖国,我不信在祖国土壤上成长的树矮于大洋彼岸的树。‘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土地上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同外国的巨人较量。’这是我的偏激之言,肺腑之言。”

 

这篇雄文后来作为前言,收入北京三联书店为他出的四大卷《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画册前面。“中国的巨人”这段话他后来也曾多次提到,学生王怀庆去美国留学,临行前,老师也这样殷殷嘱咐。

 

我是过了很久,才琢磨出来,这段话,无疑是说给赵无极听的。

 

写于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