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快报

记者访谈李小山,一针见血

发布时间:2020/3/5 16:16:12    点击率:1472次


李小山:什么叫跟风潮、随大流?你所问的问题本身便已做了回答。

 

记者:谈论“传统”与“山水”,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节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嘲讽说,为何没见有人提过19世纪的“法国性”,20世纪的“美国性”?……对传统与东方的念念不忘,确乎是一种狭隘的偏颇吗?

 

李小山:山水画当然要追溯传统,这和当前知识界、理论界叫嚷的“中国性”是两码事。

 

毫无疑问,大肆吹嘘“中国性”,是自卑和自大的结合体,是换了一副马甲的“传统复兴”论。作为这些人给出的对社会问题的疗救药方,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支柱,在今天面临尴尬是必然的。因为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已经大大挤压了它的空间。山水画家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园地里勤奋耕种就行了,收获不在当下就在未来。怕只怕此山望了那山高,反而弄得非驴非马。


记者:我们今天接续的是五四以来传统根脉的断裂,断裂之后又妄言“复古”,结果复活的很多是传统虚伪的表面,其实是糟粕。山水文化的承载者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文化境地,我们对山水的信心应该建立在何处?

 

李小山:我曾和我的艺术家朋友开玩笑,我说现在只有两种艺术家,西方艺术家和非西方艺术家。这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境地。说是全球化也好,地球村也好,都表明了这一点。

 

其实,我是反对艺术家的西方或非西方身份的。艺术家最理想的状态是面对艺术自身,面对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一句流行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个观点,没有上帝,一切事情都可以做。而在我们现实里,没有自尊,一切事情也都可以做,根本没有任何底线,所以虚伪啦,谎言啦,糟粕啦等等,那是顺理成章的。

 

对山水画信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不是靠立规矩讲道理,而是靠一个或几个优秀的艺术家的巍然耸立--也就是说,作品最有说服力。整个宋代,一个苏东坡就拔高了那时的文艺天际线。

 

记者:当代艺术讲求“原创”,但将这一点挪用到今日山水画的创作之中,是否仍然成立?

 

李小山:谚语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原创”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原创在原始人那里才有,文化的传承或艺术的传承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即便再离经叛道的当代艺术,仍然是艺术系统,是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果今天的艺术家想到山水画里来“原创”,做做梦可以,但千万别把做梦当成现实。

 

记者:今日的山水画家有没有可能同时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山水画能否看上去不再是一种没落的“俗套”,而是焕发出足以吸引当代人眼球,符合当代人阅读与思考习惯的“当代的艺术”?

 

李小山:当代艺术家似乎是个荣誉称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这是误解,当代艺术里的糟粕一点不比山水画里的糟粕少。不同的尺度会导致判断的差异,一些人自我疑惑,生怕落伍,跟上趟,所以跟在当代艺术屁股后边乱鼓噪。

 

无疑,当代艺术与我们的知识系统和现实体验更紧密,容易引起共鸣,其中的一些现象和作品也更显得震撼。但由于它的疆域宽泛,阿猫阿狗一涌而入,也是乱象丛生。我相信,山水画里的俗套是那些俗套的人所为。一个庸俗不堪的家伙,你能要求他做什么?齐白石不是说过么,唯俗不可医。

 

记者: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也会在油画、装置、影像作品中借用山水的图式、思想来表现自己的观念,甚至有人说,这些当代艺术家比画院中的画家更懂得传统,更会创造性的发展传统。您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李小山:我看过不少画院的展览,许多一级画师的画与地摊画没什么区别,简单弱爆了。还是不提画院了吧,体制问题说了也是白说。至于说山水画图式被广泛运用,证明山水画里有深厚的资源可待挖掘。

 

我与尚扬、徐冰、周春芽等朋友谈论山水画,发觉他们比弄山水画的人见解深得多,视野开阔得多。我在北京和徐龙森聊天,他也是厉害的,传统的吃得透,当代的也握得住。

 

记者:“全球化”是今日中国非常“正确”的一种口号。您认为山水文化是应该向“全球化”迈进,还是应该安于做特色的“保留画种”?

 

李小山:我在三十年前说了“保留画种”,不过这是即兴式的口号,后来也没深入思考过。假如山水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成立的话,要向全球化迈进也是困难的,我觉得它的脚力不够,迈不动步子。还是先原地踏踏步,不倒下来已经不错了。

 

记者:2014年初,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水墨”展备受瞩目。展出之后却恶评如潮。其中很多的作品与艺术家让人很难将之与“水墨”联系到一起。其中亦有“新山水”版块,但此“山水”亦非彼“山水”。是外国人不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水墨与山水真是可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小姑娘吗?

 

李小山:他们发邀请让我去参加座谈会,我因有事没去成。画册我看过,这种展览方式国内也有,广州、深圳和其它地方都有类似的展览。毕竟是大都会,号召力摆在那里,所以引起的话题比较多。我觉得,这不是老外懂不懂的问题,尤其与“阴谋论”不搭边。老外只能按他们的理解来解读,正如我们也在按自己的方式解读对方。我曾和专门研究山水画的老外专家交流过,他们确实很难触摸山水画的细微部分。他们能够进入动脉和静脉,就是到不了毛细血管。

 

记者:“隐逸”是古代很多山水画家所津津乐道的生活与修行方式。而今天的艺术家有饭局、展览、出版、宣传等等诸多工作要做,恨不得三头六臂。以忙为荣,以闲为耻,实难隐逸,实难无为。抛开当代艺术家不论,山水画家如果过于入世,是否必然会影响他的创作状态乃至最终自我完成的高度?

 

李小山:忙是表象,逐利才是实质。大部分弄山水画的人也就混两个钱,图个虚名而已,他们是空心化的存在物,这是大环境造成的。就像雾霾天,除非你捏着鼻子把自己憋死,否则再防范你也是无法幸免的。

具体说,我们时代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时代,是逆向淘汰的时代。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在当下,文化生态就算不是最差的时代,也是非常差的时代。文化的国营化和文化的市场化像两根绞索,强大的人都呼吸困难了,何况软弱的人,还不寸筋尽断?

 

记者:对于今天的时代,一种声音认为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一种声音认为是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您怎么看?在这样的时代,“水墨大师”“山水画大师”是否可能出现?

 

李小山:现在是大师满天飞,光北京一百个不止吧?算算全国有多少?我以前说,你想表示谁傻,你就喊他大师,竟然有人当真了,找我理论来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这些大概念这里讨论不起来,我只想指出一点,当下艺术界的“大师”都是神笔马良,他们能画金山银山,就是与艺术无关,与艺术史无关。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作者:李小山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