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拍卖

吴冠中的“四只燕子”1.66亿,究其因?且看。。。。

发布时间:2019/1/26 20:22:52    点击率:2434次

吴冠中的“四只燕子”1.66亿,究其因?且看。。。。

 

2018年126日晚,北京四季酒店,保利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吴冠中先生两帧《双燕》图,一举拍得1.45亿,加佣金1.66亿。其中的水墨版,以4000万起拍,4700万落槌,加佣金5405万元成交;另一幅油画版,以7500万起拍,叫至9500万时,现场掌声响起,最终拍得9800万,加佣金1.127亿元成交。


油画《双燕》博得了2018年度过亿油画作品的头彩,也给作者吴冠中先生又增加了一幅亿元作品。巧合的是本次保利秋拍缘遇吴冠中的水墨《双燕》,“四只燕子”1.66亿成了眼下最热门的话题。


江南民居是吴先生的最爱,他曾多次谈到:“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1981年,吴冠中最先将典型的江南民居印象纳入自己的画面之中,成就了水墨版《双燕》。这幅作品中: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的枯树、飞舞的燕子,全是在实景中高度提炼出来,一点多余的东西也没保留,表现出了江南景致的纯净和形式之美,也使人感受到他对江南故乡的情怀。画面看似简单,除了空白,只有一些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图形。黑、白、灰调是作品的主调,连着了色的树也表现得平静朴素。窄长的门洞与白墙对比,更显白墙的庄严、洁白,而黑门的位置分布为画面加添了节奏感。树的活泼姿态,左上角的山墙尖角,倒影的朦胧,都是为配衬端端正正的白墙而设。就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发现双燕飞来,打破了平静,传来声音,为画面带来了气息,带来了生命力。


1981年《双燕》与本次秋拍的1988年《双燕》同属纸本水墨,意境、美感如出一辙。但此《双燕》却非彼《双燕》,双燕已从门前树飞过,正如吴冠中先生寻求的“画境”:即使燕子飞走了,画境犹然存在。

 

在此基础上,吴先生又于1994年创作了《双燕》的油画版本。灵感依旧来自于江南的民居印象,来自于吴冠中无尽的乡愁,这种乡情其实是吴冠中艺术作品背后最重要的灵感母体。对吴冠中来说,《双燕》的主题一方面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思,从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也是吴冠中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转述中国文化视觉特质的工具载体。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除了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起最主要作用的还是形式构成——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也是吴冠中真正寻求的“画境”:即使燕子飞走了,画境犹然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任教工艺美院期间,带领学生到苏州甪直写生实习,我的研究生钟蜀珩同行,边教边学,协助我辅导。在苏州上完课,学生们返京去了,钟蜀珩随我去舟山群岛写生,没有课务,我们自由作画,疯狂作画,我不考虑钟蜀珩能否跟上我近乎废寝忘食的步伐,她却跟上了。一次我们一同在普陀海滨作画,我照例不吃中饭。不知钟蜀珩自己饿了还是为了保护我的健康,去附近买来几个包子叫我吃,她说看朱先生(我妻)的面上吃了吧,否则只好抛入海里了,我吃了,但还是感到损失了要紧时刻。无论多大太阳,即便在西双版纳的烈日下写生,我从不戴草帽,习惯了,钟蜀珩见我额头一道道白色皱纹颇有感触,那是写生中不时皱眉,太阳射不进皱纹的必然结果。我们离开舟山回宁波,到宁波火车站,离开车尚有富裕时间,我们便到附近观察,我被滨河几家民居吸引,激动了,匆匆画速写,钟蜀珩看看将近开车时间,催我急急奔回车站,路人见我们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在猛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我们踏进车厢,车也就慢慢起动了。这民居,就是《双燕》的母体,谅来这母体存活不会太久了。


在中国画坛,尤其是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吴冠中先生是一位极具特殊意义和深厚内涵的关键人物,这不仅因为先生在中国传统水墨现代化之路上弥足珍贵的实践与探索,更在于其绘画文本到今天而言,无疑是个人话语与时代情境彼此交互的产物。与上世纪前半叶那些游学欧洲、试图学习西方绘画技巧与研习西画理念的中国艺术家们不同,吴冠中先生的研究课题在于如何在“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之间打通脉络,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寻到彼此得以“对话”的路径。因此在他的绘画中,从来不是以哪种绘画为主,哪种为辅的实践,而是一种双重的取用,执意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双向探知与创新;而人们往往将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探索凝练地概括为“横站”与“穿越”。“横站”,即为吴冠中先生能够穿梭于受政治、美学、人文所影响的诸多画派之间,立身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的喧闹之中;“穿越”,则意在吴冠中先生不束缚于笔墨、色彩、东西画种和不同意趣的彼此间隔当中,随心所欲,畅快淋漓。而当“横站”与“穿越”能够聚焦到一个人身上时,便意味着一位画家能于绘画所涉及的所有维度和交错网络之中,实现着“自我”审美意图的自由建构。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