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山水画资讯

浅论吴冠中的美学思想 作者:未知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吴冠中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    [关键词]吴冠中;美学思想;水墨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7岁读小学,经常观看村子里的一名画家作画。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和水粉画。1946年赴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6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吴冠中先生50余年历经坎坷, 奋笔挥洒, 足迹遍及海内外, 他的画作多次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其美术成就举世瞩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吴老开始作墨彩画。油彩与墨彩, 只是工具的差异。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路子。他一直强调: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在油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它移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吴老的大部分灵感来自对人体美的崇尚和追求, 吴老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 对自然的感受常常会受到人体美的暗示, 而在画人体时, 也会感觉到大自然的韵律蕴含其中。 20世纪80年代后,吴老墨彩画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油彩, 有一时期,他几乎中断了油画的创作,欲攻墨彩, 竭力想将油画在体面和色彩造型方面的表现力融进墨彩中去, 与水墨的点、线之优组成融合的新姻亲。吴老常常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既用油彩表现也用墨彩表现, 反复比较, 找出最适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他终于得出了经验,将油彩与墨彩交替运用,油彩解决不了的难题由墨彩来攻关, 墨彩感到薄弱的时候又回头求助于油彩。在线的奔放与面的塑造、空灵的表现与厚实的呈现方面,墨彩与油彩确实各有千秋, 吴老做到了使二者互相吸收, 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风姿。这种超越于体裁特征的中国韵味,是画家同时耕耘于油画、水墨两方园圃的收获。中国油画家之中有许多人兼擅水墨,但像吴冠中这样始终坚持齐头并进的画家却绝无仅有。    20世纪80年代是他创作丰收的重要时期。他的水墨画以风景为主,偶而也有鸟兽、花草之作。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他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冠中的艺术进入具象向抽象的转变,找到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    (1)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他认为艺术家不能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不去人为地控制和压抑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哲学, 是艺术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既然艺术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艺术家就不应当谨小慎微, 过分顾忌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流露和情感冲动的表达。艺术创造并不完全受陈规、逻辑、理智、严密思维的束缚,有冲动、灵感、直觉、想象和无意识的参与,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在创作思想、创作技巧上都应摆脱平庸和僵化, 永葆灵气地去探寻新的表现手法。吴老说, 一旦有了感觉,就要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这种感觉, 不管用什么方法。他的“矩”就是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信念。在种种议论、阵阵波澜之间,他继续实验一切足以体现形式美和情境的可能性。 (2)吴老在艺术创作中 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 以及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他认为一旦进入创作, 就要把头脑里的东西统统忘掉,用捕捉到的灵感进行自由创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是一种痛苦与欢乐并存的精神活动,吴老的大部分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去几个不同地点写生。    对色彩和点、线节奏的敏感,是吴冠中在艺术上的优胜之处。题材对于他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供发掘的形式美,不论是开阔平原,还是田垄一角,他都能发现并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他喜欢桑园,是因为那“密密交错着的线结构画面”;他在野外画雏菊,是“用眼睛采集常伴杂草和石头的精灵们”;他在山坡水田间奔走,是为了“找、选、配、组织既入画又合理的构图”。这使吴冠中的画与同时代主流画家的画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为宣传某种政策、体现某一思想、纪念某一事件而画,而是为探求绘画的形式、营造情调和意境,以“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约束”的心态作画。 (3)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活力。吴冠中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观,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程式,如各种皴法、描法,诗、书、画三合一等等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类程式导致创作力的虚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类程式绘制标准化的象征性图式,无异用“陈旧的语言唠叨陈旧的故事”。他直言不讳地主张,现代的文人画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从单一的偏文学思维的倾向,扩展到雕塑、建筑等现代造型空间去”。对于“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之说,他也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时代的变化孕育了新的绘画,传统因素和外来影响孰轻孰重,画家尽可自行抉择。他所抉择的是运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被世界认识”。 (4)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会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非传统形式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画圈内有许多人对他的创新实验心存疑忌,但在圈外人看来,他是极具中国文化情趣的现代中国画家。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 (5)他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从已知的彼岸到未知的彼岸的过程。油画和水墨,油画是此岸,水墨是彼岸;抽象和具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吴冠中的艺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他而言彼岸永远具有诱惑力,是他永远向往的地方。       [注释]    ① 吴冠中:《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②④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③吴冠中:《说逸品》,《吴冠中文集》(1) 。 ⑤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4) ,第186页

发布时间:2019-1-26 20:16:21    点击率:2420次

浅论吴冠中的美学思想

作者:未知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吴冠中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    

[关键词]吴冠中;美学思想;水墨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7岁读小学,经常观看村子里的一名画家作画。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和水粉画。1946年赴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6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吴冠中先生50余年历经坎坷, 奋笔挥洒, 足迹遍及海内外, 他的画作多次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其美术成就举世瞩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吴老开始作墨彩画。油彩与墨彩, 只是工具的差异。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路子。他一直强调: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在油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它移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吴老的大部分灵感来自对人体美的崇尚和追求, 吴老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 对自然的感受常常会受到人体美的暗示, 而在画人体时, 也会感觉到大自然的韵律蕴含其中。

 

20世纪80年代后,吴老墨彩画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油彩, 有一时期,他几乎中断了油画的创作,欲攻墨彩, 竭力想将油画在体面和色彩造型方面的表现力融进墨彩中去, 与水墨的点、线之优组成融合的新姻亲。吴老常常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既用油彩表现也用墨彩表现, 反复比较, 找出最适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他终于得出了经验,将油彩与墨彩交替运用,油彩解决不了的难题由墨彩来攻关, 墨彩感到薄弱的时候又回头求助于油彩。在线的奔放与面的塑造、空灵的表现与厚实的呈现方面,墨彩与油彩确实各有千秋, 吴老做到了使二者互相吸收, 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风姿。这种超越于体裁特征的中国韵味,是画家同时耕耘于油画、水墨两方园圃的收获。中国油画家之中有许多人兼擅水墨,但像吴冠中这样始终坚持齐头并进的画家却绝无仅有。    

 

20世纪80年代是他创作丰收的重要时期。他的水墨画以风景为主,偶而也有鸟兽、花草之作。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他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冠中的艺术进入具象向抽象的转变,找到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    

 

1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他认为艺术家不能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不去人为地控制和压抑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哲学, 是艺术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既然艺术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艺术家就不应当谨小慎微, 过分顾忌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流露和情感冲动的表达。艺术创造并不完全受陈规、逻辑、理智、严密思维的束缚,有冲动、灵感、直觉、想象和无意识的参与,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在创作思想、创作技巧上都应摆脱平庸和僵化, 永葆灵气地去探寻新的表现手法。吴老说, 一旦有了感觉,就要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这种感觉, 不管用什么方法。他的“矩”就是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信念。在种种议论、阵阵波澜之间,他继续实验一切足以体现形式美和情境的可能性。

 

2)吴老在艺术创作中 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 以及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他认为一旦进入创作, 就要把头脑里的东西统统忘掉,用捕捉到的灵感进行自由创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是一种痛苦与欢乐并存的精神活动,吴老的大部分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去几个不同地点写生。    

 

对色彩和点、线节奏的敏感,是吴冠中在艺术上的优胜之处。题材对于他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供发掘的形式美,不论是开阔平原,还是田垄一角,他都能发现并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他喜欢桑园,是因为那“密密交错着的线结构画面”;他在野外画雏菊,是“用眼睛采集常伴杂草和石头的精灵们”;他在山坡水田间奔走,是为了“找、选、配、组织既入画又合理的构图”。这使吴冠中的画与同时代主流画家的画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为宣传某种政策、体现某一思想、纪念某一事件而画,而是为探求绘画的形式、营造情调和意境,以“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约束”的心态作画。

 

3)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活力。吴冠中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观,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程式,如各种皴法、描法,诗、书、画三合一等等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类程式导致创作力的虚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类程式绘制标准化的象征性图式,无异用“陈旧的语言唠叨陈旧的故事”。他直言不讳地主张,现代的文人画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从单一的偏文学思维的倾向,扩展到雕塑、建筑等现代造型空间去”。对于“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之说,他也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时代的变化孕育了新的绘画,传统因素和外来影响孰轻孰重,画家尽可自行抉择。他所抉择的是运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被世界认识”。

 

4)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会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非传统形式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画圈内有许多人对他的创新实验心存疑忌,但在圈外人看来,他是极具中国文化情趣的现代中国画家。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

 

5)他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从已知的彼岸到未知的彼岸的过程。油画和水墨,油画是此岸,水墨是彼岸;抽象和具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吴冠中的艺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他而言彼岸永远具有诱惑力,是他永远向往的地方。        

[注释  

吴冠中:《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②④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③吴冠中:《说逸品》,《吴冠中文集》(1) 。 ⑤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4) ,第186页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