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山水画资讯
浅论吴冠中的美学思想 作者:未知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吴冠中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 [关键词]吴冠中;美学思想;水墨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7岁读小学,经常观看村子里的一名画家作画。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和水粉画。1946年赴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6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吴冠中先生50余年历经坎坷, 奋笔挥洒, 足迹遍及海内外, 他的画作多次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其美术成就举世瞩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吴老开始作墨彩画。油彩与墨彩, 只是工具的差异。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路子。他一直强调: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在油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它移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吴老的大部分灵感来自对人体美的崇尚和追求, 吴老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 对自然的感受常常会受到人体美的暗示, 而在画人体时, 也会感觉到大自然的韵律蕴含其中。 20世纪80年代后,吴老墨彩画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油彩, 有一时期,他几乎中断了油画的创作,欲攻墨彩, 竭力想将油画在体面和色彩造型方面的表现力融进墨彩中去, 与水墨的点、线之优组成融合的新姻亲。吴老常常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既用油彩表现也用墨彩表现, 反复比较, 找出最适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他终于得出了经验,将油彩与墨彩交替运用,油彩解决不了的难题由墨彩来攻关, 墨彩感到薄弱的时候又回头求助于油彩。在线的奔放与面的塑造、空灵的表现与厚实的呈现方面,墨彩与油彩确实各有千秋, 吴老做到了使二者互相吸收, 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风姿。这种超越于体裁特征的中国韵味,是画家同时耕耘于油画、水墨两方园圃的收获。中国油画家之中有许多人兼擅水墨,但像吴冠中这样始终坚持齐头并进的画家却绝无仅有。 20世纪80年代是他创作丰收的重要时期。他的水墨画以风景为主,偶而也有鸟兽、花草之作。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他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冠中的艺术进入具象向抽象的转变,找到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 (1)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他认为艺术家不能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不去人为地控制和压抑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哲学, 是艺术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既然艺术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艺术家就不应当谨小慎微, 过分顾忌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流露和情感冲动的表达。艺术创造并不完全受陈规、逻辑、理智、严密思维的束缚,有冲动、灵感、直觉、想象和无意识的参与,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在创作思想、创作技巧上都应摆脱平庸和僵化, 永葆灵气地去探寻新的表现手法。吴老说, 一旦有了感觉,就要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这种感觉, 不管用什么方法。他的“矩”就是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信念。在种种议论、阵阵波澜之间,他继续实验一切足以体现形式美和情境的可能性。 (2)吴老在艺术创作中 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 以及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他认为一旦进入创作, 就要把头脑里的东西统统忘掉,用捕捉到的灵感进行自由创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是一种痛苦与欢乐并存的精神活动,吴老的大部分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去几个不同地点写生。 对色彩和点、线节奏的敏感,是吴冠中在艺术上的优胜之处。题材对于他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供发掘的形式美,不论是开阔平原,还是田垄一角,他都能发现并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他喜欢桑园,是因为那“密密交错着的线结构画面”;他在野外画雏菊,是“用眼睛采集常伴杂草和石头的精灵们”;他在山坡水田间奔走,是为了“找、选、配、组织既入画又合理的构图”。这使吴冠中的画与同时代主流画家的画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为宣传某种政策、体现某一思想、纪念某一事件而画,而是为探求绘画的形式、营造情调和意境,以“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约束”的心态作画。 (3)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活力。吴冠中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观,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程式,如各种皴法、描法,诗、书、画三合一等等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类程式导致创作力的虚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类程式绘制标准化的象征性图式,无异用“陈旧的语言唠叨陈旧的故事”。他直言不讳地主张,现代的文人画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从单一的偏文学思维的倾向,扩展到雕塑、建筑等现代造型空间去”。对于“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之说,他也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时代的变化孕育了新的绘画,传统因素和外来影响孰轻孰重,画家尽可自行抉择。他所抉择的是运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被世界认识”。 (4)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会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非传统形式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画圈内有许多人对他的创新实验心存疑忌,但在圈外人看来,他是极具中国文化情趣的现代中国画家。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 (5)他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从已知的彼岸到未知的彼岸的过程。油画和水墨,油画是此岸,水墨是彼岸;抽象和具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吴冠中的艺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他而言彼岸永远具有诱惑力,是他永远向往的地方。 [注释] ① 吴冠中:《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②④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③吴冠中:《说逸品》,《吴冠中文集》(1) 。 ⑤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4) ,第186页发布时间:2019/1/26 20:16:21 点击率:3067次
浅论吴冠中的美学思想 作者:未知 [摘要]在艺术创作中,吴冠中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 [关键词]吴冠中;美学思想;水墨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7岁读小学,经常观看村子里的一名画家作画。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和水粉画。1946年赴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6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吴冠中先生50余年历经坎坷, 奋笔挥洒, 足迹遍及海内外, 他的画作多次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其美术成就举世瞩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吴老开始作墨彩画。油彩与墨彩, 只是工具的差异。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路子。他一直强调: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在油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将它移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一些艺术评论家认为吴老的大部分灵感来自对人体美的崇尚和追求, 吴老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 对自然的感受常常会受到人体美的暗示, 而在画人体时, 也会感觉到大自然的韵律蕴含其中。
20世纪80年代后,吴老墨彩画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油彩, 有一时期,他几乎中断了油画的创作,欲攻墨彩, 竭力想将油画在体面和色彩造型方面的表现力融进墨彩中去, 与水墨的点、线之优组成融合的新姻亲。吴老常常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既用油彩表现也用墨彩表现, 反复比较, 找出最适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他终于得出了经验,将油彩与墨彩交替运用,油彩解决不了的难题由墨彩来攻关, 墨彩感到薄弱的时候又回头求助于油彩。在线的奔放与面的塑造、空灵的表现与厚实的呈现方面,墨彩与油彩确实各有千秋, 吴老做到了使二者互相吸收, 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风姿。这种超越于体裁特征的中国韵味,是画家同时耕耘于油画、水墨两方园圃的收获。中国油画家之中有许多人兼擅水墨,但像吴冠中这样始终坚持齐头并进的画家却绝无仅有。
20世纪80年代是他创作丰收的重要时期。他的水墨画以风景为主,偶而也有鸟兽、花草之作。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可以说他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冠中的艺术进入具象向抽象的转变,找到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
(1)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他认为艺术家不能受传统、权威的束缚,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不去人为地控制和压抑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哲学, 是艺术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既然艺术创造是发自内心的,艺术家就不应当谨小慎微, 过分顾忌自己内心真实世界的流露和情感冲动的表达。艺术创造并不完全受陈规、逻辑、理智、严密思维的束缚,有冲动、灵感、直觉、想象和无意识的参与,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在创作思想、创作技巧上都应摆脱平庸和僵化, 永葆灵气地去探寻新的表现手法。吴老说, 一旦有了感觉,就要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这种感觉, 不管用什么方法。他的“矩”就是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信念。在种种议论、阵阵波澜之间,他继续实验一切足以体现形式美和情境的可能性。
(2)吴老在艺术创作中 很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新鲜感受, 研究一幅作品, 最重要的也是研究作者究竟怎样抓住自己的感受, 研究他们怎样找到创作的出发点, 以及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他认为一旦进入创作, 就要把头脑里的东西统统忘掉,用捕捉到的灵感进行自由创造。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是一种痛苦与欢乐并存的精神活动,吴老的大部分风景画是通过构思、选取不同的素材组成的,作一幅画,往往要数次搬动画架,去几个不同地点写生。
对色彩和点、线节奏的敏感,是吴冠中在艺术上的优胜之处。题材对于他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供发掘的形式美,不论是开阔平原,还是田垄一角,他都能发现并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他喜欢桑园,是因为那“密密交错着的线结构画面”;他在野外画雏菊,是“用眼睛采集常伴杂草和石头的精灵们”;他在山坡水田间奔走,是为了“找、选、配、组织既入画又合理的构图”。这使吴冠中的画与同时代主流画家的画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为宣传某种政策、体现某一思想、纪念某一事件而画,而是为探求绘画的形式、营造情调和意境,以“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约束”的心态作画。
(3)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活力。吴冠中有自己的艺术传统观,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程式,如各种皴法、描法,诗、书、画三合一等等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类程式导致创作力的虚弱和表现能力的僵化。反复使用这类程式绘制标准化的象征性图式,无异用“陈旧的语言唠叨陈旧的故事”。他直言不讳地主张,现代的文人画必须吸收西方艺术的营养,“从单一的偏文学思维的倾向,扩展到雕塑、建筑等现代造型空间去”。对于“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之说,他也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时代的变化孕育了新的绘画,传统因素和外来影响孰轻孰重,画家尽可自行抉择。他所抉择的是运用“现代汉语及外国语”来使“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被世界认识”。
(4)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会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非传统形式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画圈内有许多人对他的创新实验心存疑忌,但在圈外人看来,他是极具中国文化情趣的现代中国画家。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
(5)他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从已知的彼岸到未知的彼岸的过程。油画和水墨,油画是此岸,水墨是彼岸;抽象和具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吴冠中的艺术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他而言彼岸永远具有诱惑力,是他永远向往的地方。 [注释] 吴冠中:《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②④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文艺研究》,2007年第3期。③吴冠中:《说逸品》,《吴冠中文集》(1) 。 ⑤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4)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