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畅神 ·灵趣·信仰 ——寿一峰山水作品简谈

发布时间:2016-11-12 20:41:08    点击率:1610次

  畅神 ·灵趣·信仰

                                  ——寿一峰山水作品简谈

                                             许俊文

寿一峰先生是位艺术已臻成熟的山水画家。这里,称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有两层含义:其一,山水画重在寓意和象征,画家藉中式笔墨表现地理观念(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杜甫《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禅宗思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隐逸情怀(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而风景画只是对自然景物作“模山范水”式的模拟;其二,山水画渗入画家的创作个性,山川风物在画家审美意识的参与下,获得人格化的特殊审美品质,而风景画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以此为界,徜徉于寿一峰的山水之中,是一件令人心怡神畅的事。

先说畅神。

“畅神”一说,最早由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其主张“万趣融其情思”,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山水画的艺术旨归无非“畅神而已”。以我的理解,这两句短语,最紧要的是一个“畅”字,即充分痛快地表达心意,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怀,这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叙幽情。”之“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想,画家在没有思想的拘束,没有权威的压抑,没有鱼鱼鹿鹿的功利,没有作秀式的虚荣,其精神与灵魂皆是真实自由的,在如此轻松、舒畅的精神状态之下,腕底山川风物自然情酣神畅,妙趣横生。

寿一峰的山水,显然继承了“畅神”说的衣钵,他的画,其所“畅”之“神”,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愉悦,一种幽微平和的虚静情怀。一峰先生长期生活的祖国的大西南,桂北的那一片苍茫、郁秀的山水,就是他心中的佛陀,在彼此的朝夕相处中,构建了私密的情境和语境,画家逐渐获得了澄怀味象、神超理得、闲居理气的悠然心态和审美愉悦。这种心态与审美,又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他的作品中去。我观一峰的《桂北山水系列》,其感情不是激荡起伏的,而是在悠游玩味之中,表现一种平和、恬静,亲切、舒逸的意境,令人赏之欣然而生“畅神”之乐。

画家面对自然山川风物,总是希冀着它们能够在纸上“活”起来,且“活”得有精神,有品格,有趣味。这个活计,显然要比我们移植一棵树困难得多。画家笔下的山水图像,从来就不是客观对象的“如实”再现,它只是个仿照自然的载体,在构建这个载体之前,我们必须先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情怀,而后再诉诸笔墨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品格和文化意味,使山水形成多种情态和情调,涌透着人文的内涵。

说一峰先生笔下的桂北山水可以“畅神”,是因他遵循“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之道,以立意主宰自然物象,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思遐想,使之构成深远丰富的意蕴。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山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山从来不肯俯就任何人。”尽管如此,但山不会拒绝你的审美。一峰的山水,从神态、神色、神气、神采到神韵,一看便知是桂北的,地理特征非常明显。这还仅是形式与表象,画家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在“神”的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典型性、深刻性的基础上,引发出桂北山水的意趣、意味、意韵和意境。一峰就是这样一位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感受的画家,能不“畅神”乎?

再说灵趣。

自然万物,皆有灵性和情趣。山川风物亦然。画家的能事就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灵趣,并用笔墨将它们曲尽其妙地表现出来。宗炳说,“山水质而有灵趣。”意思是,山水既作为实质性的自然存在物,又有着内在的成分。我揣测,所谓“内在的成分”其核心就是“道”。道化育自然万物,又蕴藏于万物之中,而事物自为其是,山川草木各有情态,则是“道”之使然。南朝宋画家王微也对“灵趣”投以青眼,他在《叙画》中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及,故所见不周”。这里,王微强调的是审美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画家灵感所融,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皆千姿百态,趣味无穷。譬如桂北的那片山水,那种前无来龙,后无去脉,突兀而起,戛然而止的奇峻与闳博;那种杂树生花,细雨湿巾,雨止云高时的妩媚与雅丽,都被一峰参破了,并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峰先生山水画中表现出的灵趣,来自他的内心生活,且是最“亲切”的内心生活。一峰与桂北的那片山水,可以用“相看两不厌”来形容,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盘亘在那片山水之间,那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无数次接受他目光的抚摸,山上的许多石头、树木都留下他的手温。彼此厮混得久了,了解得深了,感情自然而生,山水的形态、脾性、结构、山脉的走向、云气穿插的路径、草木的情态等等,都被他摸得清清楚楚。此时桂北的山山水水,已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与他的生命密不可分。如此稔熟,又如此亲密,使一峰在创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涉笔成趣。

灵趣的捕捉,还取决于画家能否做到道技兼得,就是说,既要充分掌握客观物质对象的内在之道,又要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与能力。在这一问题上,一峰坚实的传统技法基础,保证了他“心”与“手”的一致。就“心而言,一峰细察静观,究其表里,追悟化育万物之道;就“手”而言,用笔能粗能细,能放能收,其工者,笔致精细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俊,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使画面于稳定中呈现多种变化,或润泽、苍劲,或幽深、空灵。国学大师王国维谈诗说词时有句话,“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以此来评价一峰的山水同样适用。一峰不仅像诗人一样善于“造境”,在绘事的细部处理上,又兼得词人的微言之妙,能够传达出一种幽微的言外之意、之趣。

最后说说信仰。

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中的天人合一观,是将宇宙本体论相联系的一种对待自然生命、自我生命的一种态度,一种原则,一种方法,我认为是一种文化信仰。遗憾的是,在内心浮躁、欲望发酵、自我失守、进退皆利的当下,文化信仰已萎落成泥。在这样一种世风下,年逾知天命的一峰还心无旁骛地徜徉在山水之间,寻寻觅觅,可见没有文化信仰是做不到的。尤其是他在2012年创作的《黄河寻旅图》(0.9米×418米),格高境阔,笔墨爽俊,此乃一峰秉持文化信仰的信证。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