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丹青逸道,行者无疆——著名书画家王平先生艺术赏析发布时间:2016-11-12 11:39:44 点击率:1456次
丹青逸道,行者无疆 ——著名书画家王平先生艺术赏析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栖丘饮壑三十年,《画山有序》遗于后世。其中“圣人以神法道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观点成为“澄观”的自然之道,为中国画历代艺术家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无论是儒家主张“文以载道”,倡导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中和之美”,还是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提倡“物我两忘”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赋予中国画唯美的东方哲学思想。中国画正是秉承“万物发于笔端,畅妙墨以寄情“理念继往开来。 王平先生对山水画的研习已有数十年之久,在这个艰苦临创过程中窃认为他进行了二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取得卓然成就。第一,对传统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进行融合,推陈出新。第二,承继宋元水墨山水并与现代审美观点有机结合,与时俱进。一言以概之”师古师今师造化,写心写意写精神”。 历代有成就的艺术家不外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王平先生早期数年如一日的去“师古”。大量临摹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元(李成、范宽、米芾、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诸家名作,掌握丰富的笔墨技巧,积淀了深厚的笔墨基础。在此之后,对现代丹青名家进行了重点的研习(例如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等)对水墨丹青之间的传承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在他近期的画集中有目共睹,如《北方的云》中有董、巨的影子,在《九华山》等作品中有米家山水及张大千、黄宾虹之痕迹。这些元素不是机械移搬叠列,而是经过长期笔墨锤炼,精神世界化万物之意境再观。 王平先生深知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师古师今”更高艺境是“师造化”,他广游五岳,遍访名师,以交流写生方式深化自己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提升山水画理解认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意在笔先,笔随意动,墨由情出”这实际说明写意与写实在中国画中之共性。王平先生围绕并把握写意与写实的本质关系,通过自然物象的质感和结构提炼表达自己的笔墨精神。 艺术境界是艺术家笔墨取于物,发于心,是画家胸罗万象,“万物发于笔端,畅妙墨以寄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如果说王平先生前期的山水作品风格趋向于“士气”(即文人士大夫之气)那么经过艺术学院深造之后的作品没有丝毫“匠气”,把这种风格注入了更深的精神内涵。秉承“接唐人气象,借宋人丘壑,取元人之笔墨”创作理念,王平先生的山水作品笔墨凝炼,匠心独具为我们营造一种“可居、可游、可卧”新视觉。如他山水画集中四条屏,积墨为壑,树映碧溪,古刹钟声,隐隐可闻。 元代赵孟曾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念,此后”以书入画“观念为历代文人所重。王平先生先以书名世,后攻丹青。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笔墨线条或具楷篆意,或有隶草意,一石一木,令人愈品愈妙,彰显他深厚书法功力。 中国早期的青绿山水始于魏晋时期,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吴道子,王维水墨山水为代表,北宗以李思训父子为首。二南北两宗如何在哲学角度和谐统一,是近现代美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王平先生画集中(如《看云图》)他将传统青绿山水与现代彩墨山水元素相融合,笔墨变化方式已不拘于勾、染、皴、劈,彩墨元素亦随处可见,或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变化多端,或逸草数笔,略施青赭,墨彩相润,浓淡相间,画面谐和统一,意境深幽,写出了“洗却铅化万物,浓淡干枯总相宜”文人画意境。 石涛曾言:“笔墨当随时代”。画家应与时俱进,而不能墨守成规。王平先生从中国画的文化立场出发,以“推进笔墨艺术”为自己毕生的艺术追求,走的是一条“借古开今”的路子,他潜心丹青,淡泊名利,这在时下艺界内是不多见的,他就像一位丹青路上的行者,期待王平先生走的更远。 王平,号石谷子,1975年生于茌平县。自幼随父习画,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首届中国书画高研班 现为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王羲之书画研究院一级画师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桥区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齐鲁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省齐鲁山水画院山水创研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