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记齐鲁国画名家李稼夫先生和他的人物画作发布时间:2016/10/17 17:49:26 点击率:2046次
书墨飘香才情妍 仕女高士咏怡然 ——记齐鲁国画名家李稼夫先生和他的人物画作 作者 于瑞娟 李稼夫,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农工民主党前进画院副院长、山东泰山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翰林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书画家学会理事、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5月21日上午9点15分,当时约定的时间是9点半,但我们提前十五分钟到了那里,就是为了熟悉下李稼夫先生居住的环境。走进南辛苑——一个绿树成荫的市中桃源,此地有茂林修竹,瓜果蔬卉,宛如人间仙境。夹竹桃、无花果、扇子树、银杏树交相辉映,更有廊下葡萄藤上悬着的“绿珍珠”惹人爱怜。我想在此栖居作画的李稼夫先生也定是受了此等环境的熏陶,才有了如此恬然、清幽淡远的画风,是人之心绪营造了这环境,还是这环境陶冶了人之性情,我想已经无从分辨,人与境已经合二为一,相互映衬。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李稼夫先生的艺术世界,体悟他独一无二的心境,品读他举世无双的画境。 其人:俯首投足见儒雅 博学多才展墨香 初见李稼夫先生,你能从中感到那份儒雅之气,进入他的画室,排列整齐的线装经典映入眼帘,除了碑帖,各种名目繁多、版本各异的字书(如《说文解字》、82年版的《重订六书通》等),还有诸多经史子集。他能有理有据地品评藏书,然后从中择其善者汲取营养。经年累月的书香,伴着从不间断的墨香,瞬间能勾起人们对于艺术、国粹与美的向往。李稼夫先生既有道家不同流俗的自在心性,亦有儒家的儒雅大气、君子风范,还兼有淡淡的禅意,并且将这份禅意引入他的国画创作中。历史上除众多佛僧外,亦有很多文学家有上佳的禅诗,如王维的《游感化寺》、《终南别业》,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李稼夫先生也继承了这份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禅意、悟性,儒释道集于一身,让他的画风简洁灵动、清幽雅逸中放射出缤纷与多彩。 李稼夫先生自幼爱好书法、绘画。在其十二三岁时,曾得到邻里高人指点,后遇文革,这种学习由此中断。尔后又师从任晓麓先生学习书法与篆刻,任先生教学严谨,教习就从摹写《说文解字》这部字书开始。(《说文解字》共9353个字,体例是每个字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这项浩大的工程对李稼夫先生后来的国画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要源于“线”在中国国画中的运用。李先生曾说任伯年用线“如行云流水,腾挪转折不顿笔”,而他自己画中的线条随体诘屈,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简洁灵动,节奏感强。李稼夫先生说“国画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书法跟不上,国画也就很难再提高。”原因在于中国画是讲求用“线”的,且用“线”达到了一种极致,而用线的好坏却是受限于书法功底的深浅。书法的研习有利于腕力水平的提高,从而让线条更加灵动,更富有表现力,书法对于国画创作的影响也正源于此,历史也证实了其中内在的关系。中国画起源于古代象形字,文字与画古意本相同,因此赵孟頫在《松雪斋集》提出了“书画同源”,由此观之,李稼夫先生的见解实为真谛。后又师从宗惟成先生学习素描,现在许多人认为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的基础,中国画也不应例外,但这无疑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李稼夫先生精通文学、书法、绘画与篆刻,极高的综合艺术素养使他的创作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不断推进,尤其是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古典文学功底,更是将画作提到了不同凡俗的境地。他的这种自在洒脱的气质、精深的文学修养、博采众长的绘画技巧、独到的思想见解,使他频频有佳作问世,此类画作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的博才韬略者不能为之。 李稼夫先生不但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博采众长,对于中国武术,他亦有所涉猎。师从李静轩大师学习形意拳,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练就了一身仙风道骨,成就了如今的高雅之士。在访谈中,李先生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持之以恒”。他说不但画画要持之以恒,练习武术也要持之以恒,中间歇息从不超过24个小时。如果超过24小时就是退步了,正应了那句古话“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稼夫先生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天资,更离不开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执着、那份持之以恒的非凡毅力。 其画:绮妍有致存风骨,放浪形骸惹境幽 中国画按题材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观李稼夫先生的画,多取材于带有文人雅趣的山水、花鸟、奇石布景下的仕女或高士,且以诗词典故入画,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脱略形似,不考究艺术上功夫,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更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古装高士,则相貌奇古,身首不称;画仕女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这非但无妨画的美感,而且使之意蕴横生。他的画作重神韵,重文学、重书法和画中意境的缔造,能让人从中读出画中人的所思所想,加之题款为诗词典故,整幅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文士清逸之气。李稼夫先生专攻人物画,问其缘由,他说“画人物可以布景,画仕女,可以补些牡丹、梅花、芭蕉,这就涉猎到花鸟;画古装高士,可以将山水补写进来。”这样使得画面更充实、更有意境。李稼夫先生的画与其说是人物画,倒不如说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交集,是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的统一体。这同苏轼所倡导的诗情画意的画风极为神似,他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诗诗意图 李稼夫先生的仕女图,主人公多身材婀娜多姿,面容端庄清秀,举手投足间优雅尽显。他总是将这样的一位女子放置在一扇芭蕉下、一丛牡丹旁、一枝梅花畔、一片竹林里、一汪荷蕴中,或读书或冥想,褪去了世俗的繁艳,给人留下了清幽淡远的无限遐想。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就说明了仕女图是集山水花鸟的诸多要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他笔下的仕女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线条的腾挪转折中将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的面前,突破了“意到笔不到”的境界。女子的优雅不只体现在形态上,手的描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有“画人难画手”的提法,而李稼夫先生在手的处理上独辟蹊径,手势变化多样,画法在于勾勒出手的整体轮廓后将重点体现在指甲上,指节根据情境的需要若隐若现。
《踏雪寻梅图》,参加“中国名人名家精品展”,并被文化部收藏。 李稼夫先生的古装高士图,布景清幽淡远,施色浓淡有致,读他的此类画作,能从中感悟出一种文士对于自由人格的向往,躬耕田园、对弈品茗成了他们不二的生活写照,充分展示了那份闲适、恬淡的心境。他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摒弃了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清秀灵动的笔墨在洁净的宣纸上栩栩如生地展示着画家的心性,清幽淡远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或茂林修竹下、或山阴绿水间,更为难得的是观者读画,仿佛能进入画中,和他们品茗、对弈、谈经、论道,亦或是山、水、石、人欲破纸而出,姚茫父曾形象地描绘过此类援诗入画的作品:“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竹林七贤图》 李稼夫先生的画作整体来看清幽淡远,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得画作且多题写诗文跋语,表达他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是画面有机组成部分,又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其运笔疾徐轻重形成点线的疏密粗细,尔后勾勒出独特的意蕴,将他创作过程中那种闲适淡雅的心态,借助于这些被熔铸进灵魂去的山水、花鸟、仕女、高士,形象地传达出来,达到了了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的画境。 对于国画来说,李稼夫先生一方面继承了任伯年先生画人物“线条”精妙之所在,吴昌硕先生写意花卉的独特技法——“以作书之法作画。”,即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另一方面他鼓励提携后学,对他们悉心指点,倾囊相授,实为中国画的忠实传播者,不仅如此,还将毕生的创作心得凝成一句简练的话——“持之以恒”,教导我们带着诚意与毅力去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 稼夫先生所作《台儿庄战役》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老子悟道图》在“孔子国际文化节大展”中展出并获金奖;作品《丽人行》在“新世纪海峡两岸大展”展出并获奖;作品《踏雪寻梅图》参加“中国名人名家精品展”,并被文化部收藏,画作赢得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