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画资讯
钟馗的起源与信仰发布时间:2016-6-8 19:06:44 点击率:2848次
钟馗的起源与信仰
钟馗何许人也,学界众说不一,笔者经考证并归纳为“三说”,即“傩仪说”、“木棒说”、“人名说”。现分述于下。 (一)傩仪说 据敦煌写本经文伯三五五二《儿郎伟》记述:“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白泽,统领居仙。”认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的“驱傩”之神。《周礼·夏官》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而敦煌写经本二O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则把钟馗描写为“着豹皮”、全身“朱砂染赤”。这和方相氏“蒙熊皮”、全身“玄衣朱裳”一脉相承,二神的目的都是逐恶驱鬼。由此对比可知:钟馗是自远古傩仪之“方相氏”演变而来。这也是钟馗信仰之产生阶段在我国民间的原始风貌。 (二)木棒说 《周礼·考工记》说:“大圭(玉器)终葵首。注,终葵,椎也。齐人谓椎为终葵”。所谓“椎”者,棍棒也。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引马融《广成赋》中“挥终葵,扬关斧”,“盖古人以椎逐鬼”。从音韵学角度看:“终”与“葵”二字反切,即“终”字声母与“葵”字韵母相拼发“椎”音,“椎”即为大木棒,而大木棒在上古时期为驱鬼之用。《考工记》又说“终葵”二字通“钟馗”,后来人们遂把它人格化,钟馗驱鬼的传说也就由此产生了。 (三)人名说 唐代王仁熙在《切韵》中明确指出“钟馗,神名”,即驱鬼之神。清人赵翼也在《陔余丛考》中记载“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目的是压鬼拒邪、健壮长寿。据《北史》载:北朝有人叫尧喧,名钟葵,字辟邪。魏献文帝时有大将杨终葵、北齐武帝时有宦官宫钟馗、隋朝宗室有杨钟葵、汉王部将有乔钟葵、汉朝以后朝野很多人争相以钟葵、钟馗为名。北宋高承在《事物记原》中,更把钟馗说成是唐朝遭奸人所陷,应举不捷的读书人(民间相传为终南山人),清·金植在清宫史料《不下带编》中则把钟馗的出生地记述为“钟乃灵璧人(今安徽省灵璧县),至今后裔在焉。”综上“三说”,笔者认为钟馗的起源实际上是远古“大傩之仪”转化的,亦即“傩仪说”,这一观点也在《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史籍中得到验证。谈到钟馗信仰,则是大傩自五代渐成衰式之后,钟馗信仰才开始产生,至唐代最为兴盛,所以说唐代是钟馗神话产生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