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艺术快报

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5/24 0:11:23    点击率:1488次

7月28日至29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国画学会和书画频道共同主办的“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龙泉寺召开。

在现代语境中,如何将中国画学转化为理论体系更加严密的价值判断系统,是此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也是中国绘画能够与世界美术进行对话的理论基础。“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赞》中所云——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但相较于西方的艺术批评一直伴随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共生,中国画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非常严谨的体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马振声谈到:“中国文化更倾向于经验式的总结,西方则分析得比较具体。中国传统书画的文献相当多,特别是古代画家写的论著。但‘中国画学’这个概念却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郑午昌所写的《中国画学全史》中才被提出来的。之后由于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进展。而在当前文化政策的背景下,正是建设中国画学理论体系的最好时机。中国画学包括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也要将从理论到实践,以及技法、材料等等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透彻。”

 当下的中国画缺什么?

“如今,中国画的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探索广泛、敢于跨界、勇于吸收,既表现了新的视觉经验,也满足了多层次的审美需要;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面目也颇显著。但如果我们从整体进行把握,还是会发现其中的不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指出:“首先,题材和形式风格的探索虽多,但对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特别是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其次,因为跨界而取得成效的较多,在旁收博取中强化原有特色者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创作者对思路的开拓进取还不够。开拓进取的思路,离不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解决进入国际语境的欠缺,非此不足以弘扬中国文化;纵向比较,解决文脉传承的欠缺,非此不足以确立民族的身份。”

传统中国画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面是讲造型,实际上更贯穿了意境、笔墨和图式。在薛永年看来,如果以传统的图式、笔墨和意境来观照当下的创作,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画的造型,追求绝似的较多,对“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却总差了些火候;至于笔墨和意境,虽立在开拓丰富,但缺失了一些千百年来的积淀。比如就意境而言,画者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但少了“画外意”;就笔墨的内涵而言,虽着意“书写性”,实则却不大理解笔墨的格调。传统的“以书入画”,既是一种含蓄深厚的书法文化,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抽象艺术;不但要有“筋骨肉”,更缺不了“精气神”,除此之外,它更是创作者的心迹,正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书的是不同的性情、格调与精神境界。

“一些中国画的缺失,还在于创新意识下缺乏底线的‘跨界’思维。‘跨界’如若离开了‘固本’的前提,不仅会丢失中国画的本色,艺术质量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创新固然重要,更应从对国学的研究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直言,“画坛前辈张仃先生曾提出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这底线不仅是指水墨,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核心,要发展中国画,这个底线不能丢。适度的跨界与融合,可以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但尺度需要把握好。中国画在审美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精神,强调‘真’与‘美’的关系。绘画反映客观现实,但除了客观的‘真’之外,更少不了情感的‘真’。任何一件出众的中国画作品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如若不然,它的感染力就会减弱”。

有规律而无定法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马鸿增指出,“写意”概念被引入画界,始于宋元文人画家,但类似说法则出现得更早。东晋顾恺之就曾提出“神仪在心”、“迁想妙得”、“巧密于情思”,强调画家要将对象的神采融会于内心,通过想象,把情思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南朝宗炳认为“山水,质有而趣灵”,画家面对自然之美,“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而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更创立了内涵丰富的“意”论,论述画家应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去认识对象的形与神,并以主观情思去感受。待到宋元文人画之“写意”论,实则是对张彦远“意”论的一种引申,诸如苏轼著名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等论点,都更为强调文人画家特有的高雅清新、自然天成与含蓄蕴藉。

“有感于中国画发展的曲折历程,我试图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中国画的史、论、理、法,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从中提炼出能够涵盖古今的艺术美学规律。历代画论中始终贯穿着‘写’的观念,而‘写’的内涵极为丰富。再结合历代代表性作品进行比照,我逐渐认识到中国画学中存在‘写画’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写意性,还有传写性与书写性,三者互制互动,构成了中国画民族特质的核心支柱。”马鸿增如是说。

“‘写画’体系是以传写性为躯体,写意性为灵魂,书写性为风骨的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证了中国画创作的丰富性。三要素结构方式的不同,可以衍生出多种创作形态,又不会束缚画家个性的发挥。”马鸿增谈到:“中国画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哲学思想与美学观点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曾不断吸取书法、诗词、金石等众多领域的成果,近现代又融合原始艺术、民间艺术乃至西方艺术的某些元素,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而对‘写画’体系的认识,不会妨碍中国画继续演进的步伐。艺术家可以根据自身性情、阅历、素养等条件,自由选择合适的结构方式,探索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有规律而无定法’。”(作者:张 婷)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www.acya.org.cn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