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花鸟画资讯

我的工笔花鸟画艺术观

发布时间:2016/4/25 7:45:04    点击率:1541次

我的工笔花鸟画艺术观

   孔六庆        

(原载《艺苑·美术版》1994年第2期)

    我喜欢清新静谧的大自然。那里由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构成的无限生机中所蕴含的无尽意趣,以及沉浸于无尽意趣中的那种深深神往,是自己从大自然走向工笔花鸟艺术创作的一条通道。走得有些日子了,艺术观也就有渐趋形成的可能了。

    身处大自然中最有体会的或许是那种孤寂感。可能跟自己独来独往的偏好有关吧,无论是只身深入西双版纳的密密原始森林内,还是独步于深冬雁荡山或是江南残秋荷田,当置身于静静的境地中,那种传统意境的静寂、荒寒、凄凉、不食人间烟火气的文化气息,总会自然而然地不时袭来心头。天地苍茫,宇宙渺渺,人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却有一点灵犀可与天地合一。难怪有“一沙一天国、一花一世界”的说法,此中有时若能悟到点什么,心里便会升起一言难尽的舒畅感觉。这样的心境,使我爱看中国历代绘画,并且爱去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佛思想,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有极重心境的特点,这很能吸引我。例如无论是历代作品还是历代画论,虽数量浩瀚却无不以“静”字一以贯之。作者的静心、静态,画面的静意、静境,就是品画也很有静的水平,这种水平决定画品的高下,因而也显示出人品之高低的趋向。这与大背景的中国文化十分谐调一致。中国传统学习的三种境界①,每一层境界都是静境的升华。而且无论学什么都十分强调“宁静以致远” 。其中最精深的,是专门阐述的平静、安静、宁静、定静、虚静、空静、真静、明静、灵静等,在“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中逐渐升级的九种境界。最后的灵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为无不为”之高境界。若处于这般境地,大至宇宙星象、四时节气规律之把握,小至百草温寒平热性能各入人体不同经络之潜通,旁及科学、哲学、艺术、武术、医学以及未来学等各门各类学问,都能致广大、尽精微。对人自身的生命而言,至少能“德全不危”,上者则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反复阐述的“静”,实际上是养生学说,由养生所修成的高度心性修养境界,是开发一切学问的基点,也是开发其中艺术的基点。从而松静自然地给人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自由自在的心态。这心态下所创造的艺术基本风貌大致有安详博大、静境深处耐人神往的特点。

    我赞成上述中国艺术的基点,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使自己在净化做人心灵的路上去走,获得良好的艺术创作心态。因为艺术深度的精进,全与世俗日益深重的功、名、利无关。二是作品透出的信息或许能安详养心,倘艺术灵气不灭,有一些耐人寻味处,那么能在社会效果方面,力戒恐怖心悸、腻怪恶杂等那些会导致心理失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

    之所以持以上态度,可能除了由于个人情性所至的因素外,还与自己所处的东西方文化大交流中艺术思潮大动荡的时代环境有关。静观西方艺术洪流的滚滚东来,最大的成就是解放了压抑了多年的人之个性,敢于承认自己,敢于背叛传统的洪流,对传统艺术的固有体系一时有摧枯拉朽式的猛烈冲击。从而使传统艺术在强烈震动中有重新观照、对比思考、丰富自身而兼收并蓄的机会。但由此产生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西方艺术中很有重偶然发现、突出个人的东西,导致了作者普遍都想早熟、快熟,有的往往还制造轰动效应以骇世的方式催熟。从中酿成了焦躁的追求功名心绪,于已于艺术危害非浅。加上同步的经济开放时代因素,为迎合世俗口味的甜俗画面的悄然兴起,使近利又成了与功名并列的焦躁目标。方方面面的杂念齐下里,那艺术应有的清纯自我往往不是变了形,便是从了奴。艺术再这样发展,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我觉得有两种态度可取:一是做水中坚石,既经历这西来的文化洪流,又不轻易被卷走。二是静心观水,在思考研究中择取。本来东西方文化,是两个地域所生成的两个在世界上各有代表性的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互补。以一个去冲击、取代另一个,都只能是简单的、过激的短期行为。目前,从经济因素的实力来说,西方强大于东方,但从文化深厚度因素的实力来说,也许东方强大得多。因为追求高度心性修养的东方古老养生思想所能达到的“无为无不为”这一通百通的高境界,开发的是人本身的潜能。其效能一方面有可能转变目前高科技的发展观念朝着既能让人类享受高科技的实惠,又能避免环境污染的方向去走;一方面无论是开发的过程还是开发后的效益,都能给人以全身心的轻松愉悦,因为其间一再清除的是人性中的那种种不利于健康的心理。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越是能清除心理垃圾就越是能健康长寿的古老说法。因而有可能带来人类社会的和平幸福安定之恒久,符合人类的共同生活愿望。

    再说,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环境与精神的双重污染这一不容太多乐观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各种规模的战争和其它种种人为因素造成了人类心理的扭曲。而最容易经由破坏性创造的途径去造就的艺术,又很容易由破坏性的信息感奋人们,以致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样下去的话,如果招来毁灭性的现实,则是人类不愿看到的。作为对人类精神因素起相当作用的绘画,虽然担负不了治愈两个污染以拯救星球的重任,但与之一起努力,当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应以洗心修心为首要,把我们的心养得好一些,让这心灵流淌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真与善融合一体的美(不要像现在对美的理解专门化、局部化、从而导向市俗化那样)。站在这个立场上,任何一心想叱咤风云、想领导艺术潮流、想显示高深学问而引起各种争执的东西就都显得毫无意义。艺术,本来就是一个清静的各有灵苗的庙堂,何事之有,用一个“悟”字便可了释一切。

    对于工笔花鸟画形象的写实造型,或许有人会提出:五代两宋不就已经达到了高峰,千年后还这么写实,其艺术的个性到哪里去了?不错,没有个性很可能就没有艺术。从一定的角度完全可以这么说,古今中外的一切艺术都是个性之“我”的外化。然而,对于个性和“我”的理解却又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大不相同。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我”,应是一个通于天地、入于玄冥,气化于宇宙的“我”,“我”化之于无,无中生出的有,也只是大自然万事万物的一分子。中国绘画中的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大致也说明了“我”之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没有太大的自我膨胀,却是在相当远的距离外对人的冷静定位。这就是个性的人认识自己的客观基础,也是确定宇宙观立场的基础。由此出发观照的宇宙,是浑茫太空无边无际的宇宙。这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会把“我”放在太实的位置,虚空里往往人的生死困苦都能置之度外,或者根本想不到。无论何时都只将自己置于与宇宙和谐的状态,其结果,一粒微尘的“我”反而在宇宙中获得了生命永恒的意义。

    西方绘画意义上的“我”所观照事物的立场,是将人置于视觉范围内这具体可捉摸的空间中。因而社会发生的事情,人们行动的方式,都易引起对人心绪的刺激而跌宕起伏,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起超脱人生观的东方来就显得十分密切和重要。于是,重逻辑、重类比的思维方式多由此而产生,人的感受及个性差异也以此为基础全面展开。在这思维定势和个性定势下,艺术家表现自己独到的感受(包括独到的幻觉和联想),特别注重标新立异以体现现实的、立即看得见的个性价值。艺术成功的标志于这部分占了很大比重。总之,只要所创造的艺术能打动人的心,无论唤起人什么样的感觉感受都行。例如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给孕妇的堕胎感,蒙克《尖叫》的恐怖绝望感,基尔希奈《街上的五个妇女》气氛的凶险感以及杜桑《喷泉》拿尿壶当雕塑给世人的震惊感等,都说明艺术家的独到发现和个性创造有了成效。博物馆、美术馆里也就有了陈列这样作品的位置。

    然而中国文化中的艺术家不这样做,不是说就没有个性表现。而是在高度空静的境界里,早已洗却了被认为是不利于人类长寿大目标的各种心理干扰,如前述的忧喜悲恐惊等杂虑杂念,因为这些人类情绪中的不良波动与养生思想相悖,不利于天人合一思维的实现。他们所做的,是将融于宇宙自然中的“我”,化在笔墨形象之内,在画面生成一种只有冥合于宇宙才能体会到的深沉的寂静,从而有意无意自然而然地成功一个在宇宙间永恒的“我”。所沉入的绘画题材,多为山水和花鸟——正好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反映了对宇宙天地致广大尽精微的理解。由于都格外纯粹地表现了自然之“道”,终成为永恒的主题而为人乐道。所步履的造型之道,相应的则是写实中的不写实,不写实中的写实。其特点,那写实的形象越是细腻细致得微妙微肖,看来越客观真实,那不写实的吞吐宇宙间万物或者说随心拈来物象而微笑的主观心迹也就埋得越深。那看来由不急不躁之静心中淡墨晕染的一花一叶形象下,所萌蕴的是一种极不起眼的、非常平凡的,然而却是能凝聚成恢宏博大深沉感的平静力量。由之不难体会到:平淡和平静的力量是宇宙间永恒的力量。

    如果还要对个性和“我”赘述几句的话,那么我要说,既然“我”是一种永恒,为什么要落在人际间那么多的忧思患虑中焦灼不安,并且还要通过艺术传递这不安的信息加以扩散?为什么不能加以吸收而归之于“无”,让博大的平静泛爱于人类和自然?此中的精深思想,不惟是共存于地球的艺术家们用审美唤起对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之真挚感情的源泉,也是了解中国文化中工笔花鸟画孜孜不倦于精微写实表现的平和博大之艺术特征的要点所在。

    写到这里,我想大致清楚地回答了关于个性的提问。至于说五代两宋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成就持续到现在的问题,我的回答十分明确:不但现在坚持工笔花鸟画的写实作风,即使今后仍将一贯下去。只要人类生命存在,工笔花鸟画就有可能随之一起通存于人类的审美艺术领域之内。

    对于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问题,我认为以上述认识为前提,继续写实造型并运用传统的基本勾染法,是工笔花鸟画之所以成为一个画种的基本特征。然而,有必要特别点出的是:我这么说并没有要现代和今后的工笔花鸟画都必须受到概念限定而裹足不前的意思。作为艺术,绘画中的无论哪个画种,根本的都必须纳入心灵的秩序之中。心所生,意所至,技法便如气所到,自然而然地吐纳。不过,站在文化的角度,其技法应当是有古有今有自己的创造,倘摆在心灵的角度,便是无古无今无创造,只有心灵语言恰到好处的表达可言。技法之本,松静之心。技法之表,如文字语汇有尽而随心组织的表达无穷一样。再深入一步说,如果本文写到此大致已有工笔花鸟画是中国文化精神自然而然酿成的产物之意的话,就不难去这么认识其技法产生的本源:中国文化中的人并不在于一定要确立某个画种,只有凭着个人情性借着这题材去踏上达“道”、合“道”的路罢了;工笔花鸟画不过是一种足迹。这样,表现技法也就不成为问题,只要去任着中国文化的心意走路就行。略提一句,行路中倘若相遇于某家某派某人,那也只是偶合的性质。因此不必疑虑有一鼻孔出气之嫌,更无尾随他人之弊。

    以上对于工笔花鸟画几个方面的认识,是在自己情性中经常思考并正在走路的一些东西。随心写来,并不能说是自己已经做到的。所以如果用此来衡量我的作品,则必相差千里远矣。赘述了诸多,其实一句话也就能道尽我的想法,即通过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途径,使自己的心修得好一些。如此而己。

                                           199310月写于黄瓜园无事居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