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法资讯

章草名称辨

发布时间:2016-4-23 22:08:45    点击率:2322次
章草名称之由来,这是一个自唐代以来就各有说法的老问题,就像摘文、隶书、八分等名称之由来一样,辨不清楚,但有共识。章草就是指那种字字皆独立而不相贯联,带有八分书波势的草书,流行于两汉,是早期的草书。
    在前面“两汉简犊的书法”一章谈到了西汉宣、元以来至东汉的简犊上所见的汉人草书,这些草书虽然笔画之间有勾环连结,但都是字字独立而不相贯联的,而八分书波势却是可有可无,有的几乎通幅不见波势.如武威木犊《公孙君方》,不同书手所写的草书风格差异较大。


    汉代草书发展到魏晋以后,一是更加流便放纵,逐渐摆脱隶书的影响,连绵萦带的今草开始流行,一是保持原来的形体,增加华饰,变得工致而程式化,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松江本),西晋索靖《急就章》等笔画都含有浓重的八分波势。《月仪帖》、《月仪帖》等刻帖在屡经摹刻时,会有些微讹误失形的可能,但基本上还是会保存原来形体的。汉代草书的发展和汉隶一样,隶书在汉末魏晋,不是简捷流便,刊落波磔,向行、正书发展,就是夸大、固定波碟的特征而程式化起来,故魏晋工整一路的隶书,变得方削刻板,如脱壑模。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魏晋以后,字字独立,带有波碟,工致而程式化的草书,被称作章草。后人看不到汉人简犊上的草书,只有辗转翻摹魏晋人的章草,。章草到隋唐时即衰微,张怀瓘《书断》中唐人章草仅有陆柬之、欧阳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俭等人列于“能品”,未有高格。擅章草者尚有韩混、柳宗元。宋代黄伯思亦偶有所作。至今皆未有墨迹可见。元、明时赵孟頫、宋克搜长章草。清代则无人问津,直到民国又产生了几位专攻章草的名家。凡写章草者,都是学刻帖中魏晋人所书程式化的章草。


    “章草,之名称究竟起于何时?遍检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汉代人只有“草书’这一名称,而从未将草书叫做“章草”的,“章草”的名称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后人伪还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云:“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同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但此文至早要是梁、陈时人所作。美国耶兽大学班宗华教授并断言《笔阵图》成于唐代。刘宋时虞龢《论书表》中云:“(王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庚)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张芝)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齐王僧虔录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高平都恰,晋司空、会梢内史,善章草,亦能隶。”张怀瓘《书断》引萧子良语:“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古人引语不一定全照原话,但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得知。“章草”这一名称可能是在南朝初期才有的。
    为何起名叫“章草”,要将这事说清,先得把一些老话重提。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云:“章草者.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这是采用了萧子良之说,为章草名称由来之一种说法,唐张怀X-认为此说是错误的。从汉代简犊中的草书看,在西汉末已成熟了.何待到东汉章帝时由杜操来创造?且章帝以前的明帝亦好草书,为何不以之命名?张怀瓘《书断》上“章草’认为:“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章草”名称由来于章奏.这又是一说。因汉章帝和魏文帝特令某一善写草书的人奏章用草书写,而名之日章草。其他皇帝并无此举,而草书也通行于别的方面,如简犊中的诏书、簿册、书札、医方等等,都有用草书写的,所以这一说也是立不住脚的。再有一说甚晚,明代孙Ti《书画跋跋》卷二上《淳化阁帖十跋·第一卷》云:“章草名,当即由始还《急就章》耳.”史游所作字书名《急就篇》,从汉简中见到的许多抄写《急就篇》的字体都是隶书.而没有草书。近人又增一说,认为“章”字有条理、法则等意义,而汉魏草书比二王以后的今草规矩而有定则,所以得名“章草”。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也很牵强,且古代从来未有作如此解释的。来源 书法 屋:www.shufawu.com。
    魏晋时许多书家喜将《急就篇》用草书来写,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下“跋章草急就补亡后”云:颜师古注《急就篇》,“尝得皇象、钟繇,、卫夫人、王会稽《羲之)等篇本,备加详核。今世所传惟张芝、索靖二家为真.皆章草书。”因魏晋时隶书除用于书写碑铭外,日常所写书体,隶书已渐为楷书所代替,而草书又一直是很时髦的书体,所以书家都用草书来写《急就篇》。这些名家所写的《急就篇》,自然成了当时人临摹的范本,影响深广。
    汉代所用字书,如《苍颇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滂喜篇》等皆四字或七字为一句,断若干句为一章。东汉崔V四民月令》日:“正月砚冻释,命幼童人小学学篇章。”篇章即字书也。《急就篇》七字一句,分三十一章,每章六十三字,晋宋以后人俗称为《急就章》。如张怀W.《书断》上“章草’中引南朝宋王惜的话:“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云:“浩既工书,人多迁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二王以后,今草渐行,南朝人为了将新流行的今草与古典的草书加以区别,就将魏晋时名家所书《急就章》的那种草书书体称之为“章草”,即《急就章》草之略称。所以孙鑛之说,倒是近乎道理的。
    至于章草产生于何时,古人自然是模糊的。即便东汉人如许慎、蔡邕、赵壹,也说不明白。魏晋以后,更是指一名流为始作俑者,这和指隶书为程邈.八分为王次仲,行书为刘德昇等,情况类同。大量秦汉简犊的出土和发现,对这些书体的产生和演变,展示了甚为清晰的脉络。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