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法资讯

汉代的字书和学童书法教育

发布时间:2016/4/23 22:02:15    点击率:1464次
汉代日用文字已完全使用了隶书,从西汉初的尚未完全摆脱篆书成分的古隶,逐渐发展成全用方折笔画、结体简约趋扁的成熟隶书,有的是带有波碟的八分书,以及章草书。汉人对古代文字的写法、音义和六书的义例自然也越来越模糊。秦代李斯等所作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间里书师用以教学童识字、书写,已渐渐不适用了。于是,两汉时期曾不断对字书进行修订和重新编写。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西汉文、景以后,间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60字以为一章,凡55章,共3300字,中有重复的字,合称为《仓颉篇》,分上中下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重复的字,而所收的字有出于《仓颉篇》之外者。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和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所收都是《仓颉篇》中的正字。《急就篇》文字今存,因首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取前二字以为篇名。今本34章,大抵按姓名、衣服、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一句,皆日用必须之字,而五经中正字,已十不足四五了。在敦煌、居延汉简中,有两枚写有《急就篇》内容的木简,其年代为西汉晚期,可知《急就篇》作后不久,即盛行并普及于边郡了。平帝元始((1-5)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未央宫中,黄门侍郎扬雄(前53一后18,图1一2.1)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凡34章,2040字,顺续《仓颉篇》,又换掉《仓颉篇》中重复的字,总共89章,5340字,无一字重复。东汉兰台令史班固又续扬雄《训纂篇》作13章,这样凡102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的字几乎都包括在内了。和帝永元(89-104)中,郎中贾纺又作《滂喜篇》34章,包括了班固所作13章。扬雄《训纂篇》终于“清喜”二字,贾纺用以作篇名,而《滂喜篇》终于“彦均”二字,贾舫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人称之为《三仓》,合123章,每章60字,15句,4字一句,共7380字,都是用隶书所写。本《仓领)、《训纂》是篆书,现也用隶书写了,篆书已不再为学童所必修了。
    教育儿童识字和书写的学习场所称为“学馆”、“书馆”、“书舍”、“蒙学”、“小学”,广泛分布于乡村、间里。王充《论衡·自记篇》云:“(充)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憧百人以上,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哪原别传》记:“原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之,曰:‘夫书者,必有其父兄。’师哀之日:‘童子欲书,可书耳。”’又《四民月令》日:“正月砚冻释,命幼童人小学学篇章。”王充学书的地方称“书馆”,学书既成,则辞师另去学《论语》、《尚书》等,学习的地方是乡聚序序。如要继续深造,就进郡国学、太学,或受学于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精庐”。识字、书写是结合在一起教学的,教师称“书师”,学习的是字书,即篇章。学童习字写在“机”上。纽是用竹、木削成,三棱,也有作六棱、八棱的,用以学书或记事。左手执触,右手悬腕而书,所以学童开始学书就得悬腕。觚上写满字后,用布拭去又可重书。在东汉虽巳有纸,但纸、嫌皆很贵,简簇制作也甚费事,一般只用于正式书写,不以练习用。拭觚的布名“幅”或“帮”,《说文解字》:“蟠,书儿拭机布也。”籍即播。在西北地区出土过一些汉代的觚,上面有学童成军吏练习写的字(图1-2.2)。在阜阳、敦煌、古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曾多次发现在竹简和兰棱抓上有《仓颉篇》残文,这是西汉抄录的字书和习字课本。来源 书法 屋:www.shufawu.com。
    汉代的皇帝、诸王子以及贵族官宦子女,从小都要读字书,学识字和书写。《汉书》、《后汉书》中每有“善史书”的记载。如《汉书》卷九《元帝纪》:“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寸节度,穷极幼吵。”《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4孝成许皇后》:“后聪慧,善史书。”《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楚主侍者冯燎,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日冯夫人。”(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安帝)年十岁,好学史书,和帝称之,数见禁中。”《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日:‘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上邪?’后重违母盲,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日‘诸生’。’,《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后)少善女工,好史书,九岁能诵《论语》,治《韩诗》。大义略举。常以烈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父商探异之。”《后汉书》卷十四《齐武王演附北海靖王兴》:“(北海敬王)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释马令作草书尺犊十首。”《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乐成靖王党》:“党聪慧,善史书,喜正文字。”《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工传·清河孝王庆》:“(安帝生母左姬)小娥善史书,喜辞赋。和帝赐诸王宫人,因人清河第。”另外,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也都是幼年即善书艺。可见自西汉后期开始,上自皇帝、贵戚,下至官吏、儒生,都把书法作为自己应有的修养。
    东汉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曹喜、杜操、班固、师宜官、罗晖、赵袭、张超、刘德昇、梁鸽等,皆各有擅长,为世所称,而崔缓、崔寔父子,张芝、张昶兄弟,蔡邕、蔡琰父女,更是笔法授受,一门相传,开魏晋南北朝锤、卫、王、谢、都,灰、崔、卢等世家大族爱好书法的门风和世不替业的传统。东汉经学大师皆有家学,累世治经,并广收弟子门生,这种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书法,书法开始有家庭教育,父子兄弟皆为书法家即是明证。书法家也有了从学的弟子.如“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徒,皆伯英(张芝)弟子,有名于世”。书法家的字成了社会上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读书人学习书法的范本。蔡邕等人书写的石经立干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徐辆,填塞街陌”。赵壹《非草书》中描绘灵帝时社会上学名家草书的情况:“此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颇》、《史籀》,竞以杜、崔为楷……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徐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虽然描绘是漫画式的,但可见当时人们摹学杜操、崔缓、张芝的草书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书法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今草书刚刚出现,它更适宜于表达性情,使人着迷。学草书不带有功利性,写好草书并不能获得爵禄,这是与鸿都门学中人截然不同的。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