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山水画资讯

文人心境与山水画画境

发布时间:2016-4-21 23:04:58    点击率:1283次

儒、道、佛三家揉合形成了中国哲学。儒家入世的理性精神,道家出世的无为思想和佛教内悟的超脱理念,三者互相融合又互相对立,形成一种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哲学体系。中国文人在普遍被这种融合型哲学所影响的同时,又因人因地因时的各有侧重。中国的文人画家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儒道佛三者兼具,大多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

  (一)文化品性影响下的文人心境

  主客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其最高境界谓之“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地处内陆,气候温暖湿润,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农耕是古代先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优越的自然环境下,孕育了古代先民亲近自然、关爱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物为友的自然生态意识和敬奉天地生存意志。农耕文化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深情与热爱,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万物有灵的“山川树石有生死,一草一木栖神灵”泛神论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都表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对曾点之“志”大加赞赏,谓为“吾与点也!”。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吾共生。”“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然乐之!”儒道思想在入世出世的观点上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对立,但在对自然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二者都把沐浴自然,徜徉山水,风乎舞雩,歌咏而归,看做人生的“至乐”与最高境界。到了山水画发端的魏晋时期,更加崇尚徜徉山水,澄怀味道,可说已成为一种审美“时尚”。先人在赏玩自然山水自在之美之余,把出自然山水与自我生命的紧密联系,感悟自然与生命的统一,强调主体精神和宇宙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和探究来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

  毋庸置疑,正是传统诗词书法文化因素的渗入,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化进程,使之镌刻下深刻的文化烙痕。意境,以及画的气韵、笔墨、格调等的加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山水画取景造境的方式,并逐渐构成了山水画所独具的空间意识和空间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概念成为了关键的内容,它不仅把握着对客观自然景物形象的显现,也决定了格调、气韵等抽象概念的实现,从而将形与意联结在一起。中国山水画的虚实相生,不仅是造型手法上的个性彰显,也是写意精神的落实,其中蕴涵的限中与无限,正表现出中国文人“有无相生,无画处皆有妙景”的诗意境界。

  (二)心境影响下的画境创造

  东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形成,就有蔡邕、张衡等大文人进行了有关绘画的记载,山水画的发展则更加突显了明确的文人特征,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文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是士人极度活跃的时期,也是山水画的发轫时期。山水画在山水文化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它在襁褓中就受到了文人的深刻影响。彼时主流社会“好山水”文化思潮的兴起与山水文学的繁荣发展,它孕育于山水文风盛行的文化环境中,山水画作为独立题材的出现成了势不可挡的必然结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是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记载,如晋时著名画家戴逵的作品《吴中溪山邑居图》、《剡山图》、《南都赋图》,戴勃的《九洲君山图》。但是擅长山水画的名家还包括顾恺之、戴逵、陆探微、晋明帝、宗炳、张僧繇、王微等人,不知名的画家则更是难以计数。

  南齐谢赫的骈体画论《画品》,是中国古代有关绘画艺术品评的最早著录。其中表现出了谢赫作为画家与史论家所具备的高超文学修养,他所确立的绘画“六法”是对我国公元六世纪以前绘画实践的深刻总结,更为中国绘画的创作与品评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被后世画人尊为遵循不悖的艺术法典,这也透露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气质。曾经有人认为,文人的诗画是他们发泄自身愤懑情绪、不满之意的载体,这也不无道理的,借助绘画抒发情怀,以画为意亦可以说是文人心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