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回顾 | 刘文海书法作品研讨会(实录)

发布时间:2019-3-18 20:00:05    点击率:1786次


回顾 | 刘文海书法作品研讨会(实录)

 

主持人:邹方臣


邹方臣(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工程”全国师资培训首批专家教师团成员、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王羲之书法院执行院长)

今天参加研讨会的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张业法先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顾问、山东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赖非先生;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三军先生;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山东印社社委会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靖先生;中国书协会员、济南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薛伟东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汪海权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大学书法教授王磊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山东大学教授杨加深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朱茂刚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平阴书协主席胡宗江先生;山东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泰山美术》主编、齐鲁师范学院书法教师谭宏熙先生;德州学院美术学院书法讲师李峰先生;山东省美协刻绘艺委会委员、山东画院书法家翟圣亮先生;齐香斋画廊总经理齐光芹女士;魏启后艺术馆馆长李德生先生。欢迎大家的到来!另外对刘文海老师的这次个展和研讨会表示衷心的祝贺!下面咱们先请张业法主席发言。

 

张业法(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

我先说,抛砖引玉。尊敬的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们在齐香斋举办刘文海先生书法展和研讨会,我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刚才反复看了文海同志40多件作品,而且又翻看了他的书法作品集,总体上感到使人耳目一新!文海同志是我们山东省第四届书法家协会的理事,也是我们草书委员会的副秘书长,而且是齐鲁师范学院的美术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全国或全省的许多重要奖项。我感觉文海同志是我省近些年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书法作者,因为他的教育成果和书法创作上的一些实践活动,对推动德州乃至我们山东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应该说文海同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跟文海同志是老朋友,对他多年以来的书法创作情况,我本人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到德州去搞过几次活动,文海同志都参加了,(笔会)现场的一些书法活动,使我看到了他的书法创作方面的实力。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20年以前了,我觉得这是个人才,写得非常好,我从那个时候就对他非常关注的。我也曾经跟德州书协的同志说,文海很年轻,好好培养,是个很好的苗子,出手不凡,其实我本人对他期望值也很高!今天的书法展,我们看到文海同志的作品,看到它在书法艺术上我的印象就是勇猛精进,可以用这四个字概括,比我前几年看到他的作品时候变化很大!深刻感到他这个作品深刻、精致了!看到了他稳健的发展轨迹。

我看了今天文海的作品,其中有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方面是在他的书法作品,在“尚法”方面的作品,还是以二王帖学为根基的。追求气息静雅、舒展、流畅,神韵自然天成,这是作为它的“尚法”方面的一部分作品,这个是以帖学为根基的;另一方面“尚意”的作品,都是偏重于吸取碑学中的一些苍茫、迟涩、老辣方面去着手创作的。他是通过书法创作的摆脱帖学的一些束缚,达到真力弥满、超凡脱俗这样一个目的,我们也看到了文海不管是“尚意”还是“尚法”的作品,其实他本身在用意上、在用心上,基本上还是应该说还在山阴道上还是继续探索和发展,他的探索发展,作品是有所不同,还是有所变化的。因为它的追求,还是出新意的东西,不步趋古人的这样一种特立独行的艺术思想与实践。邱振中先生曾经说,好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核心的东西,又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个话是对的。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文海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他在书法观点和创作智慧正在向着高层次方面发展,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文海在书法创作所取得的成功的方面,我们主要有这么三点认识。第一点,是他对书法艺术一直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有一幅对联讲的是:“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还是很概括的,我觉得这个意思是说到了。刘文海同志,我们了解从小是酷爱书法,尤其初中时期,对唐楷临摹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对颜、柳、欧这三位唐代的代表性的书家,它下的功夫最大,于明诠同志给我介绍说,刘文海性格上喜静,喜欢闭门独处。那么我们觉得在当下比较躁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他多年来能够认真读书,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尤其是在临帖上狠下一番功夫,能够独守清寂专事砚田,这方面应该是很难能可贵,这是第一个方面感觉;第二个方面感觉,觉得文海同志他有较好的艺术素质和素养,他的艺术感悟能力很强,他转益多师,但是又不断精进。他曾经去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书法篆刻,这对他个人改变是很大的。在南艺学习期间非常用功和勤于思索,尤其是对碑帖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得法而知理,在创作上的变通能力方面,自然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变化和推进。特别是在师古等方面,追寻适合自己气质的这种创作之路,尤其是在徐利明导师的指导下,这方面有了深刻的感悟,他从苏东坡书帖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在那个时候也大体的确定了自己以二王为宗在临习二王与苏书之外。另外取法北魏墓志和康有为、徐青藤等书家的一些具体艺术菁华,以构筑自己的书法本体。可以说在南艺学习期间,文海进一步找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他在书法创作上出现了生龙活虎,作品呈现出豁然开朗、气韵生动、内涵丰富的这样一种艺术特色。这应该是在南艺学习期间,对自己是一次很好的总结、学习,然后归纳整理,尤其是确定自己创作旨归,确定了要吸取吸收什么,自己的路子。导师徐利明也对他期待很大,后来曾多次打电话询问他情况,这个方面我觉得对文海艺术创作发展之路应该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书法创作上,文海脚踏实地有追求、有目标,尤其是全国五届中青展以后也就是至1998年以后这段时间,它在由帖到碑在追求二王、苏米洒脱藴藉方面,做到了中规中矩,尤其是融入汉魏碑帖、明清以及民国加之当代书法家的创作风格,再就是吸取民间一些书法艺术一些特点,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点画厚重、用笔生涩,逐步气息趋于古雅的这么一个境界。我觉得在这个期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今天看到他作品以后,与十几年以前的作品变化很大,现在文海已经50岁了,比过去是相对要成熟多了,自己的创作路子也比较明确,所以现在出来的作品非常典雅,特色很明显,一看就是文海的作品,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面貌。

这是我自己上面三点感受,也不一定对,粗略看了一下产生这种想法,谈一下自己看法,最后谈两点建议。看了文海同志作品以后,我感到第一点的建议,古人说,学诗参禅须“具正法眼,悟第一义”,那么我们学习书法也应该如此,只有正法眼、学开悟,这样书法才能登堂入室,最终得到正果,和参禅是一样的。正如我们前面讲的文海同志在书法创作方面,应该是比较智慧的,这些年主动的选择与取舍,慎重地对自己的作品风格进行自我构建。应该说的走到了这一步,对文海艺术创作观的升华和创作风格的确立,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在这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也和文海同志是一样的,作为我们在座的书法家、书法同道是一样的。那么在今后漫长的艺术道路当中,为人、为艺有诸多功课要做,那么要形成和保持个人书法特征,并且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书法创作一个成功的标志,所以我也希望文海同志不要满足现状,加倍努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共勉。尤其这个时候50岁写到这个年龄,达到这个水平,那么今后再进一步提高,使书法艺术在进一步得到升华,越来越难,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书法写出来是靠写修养的,综合修养提不上去达不到,国学功底打的不牢固。那么你书法也写不上去。从我到书协以来,当时是85年的时候,我是85年86年这个时候参加山东许多这个(书法)活动,包括中青年活动,当时涌现出来了一大批非常好的书法作者,我都是有记录的,但是通过20多年的大浪淘沙,(甚至)30年以来,现在什么情况?当时知名的出名的也就说出成绩的,现在基本很少,其中大部分人(水平)都退到后面去了。真正发展起来走上来的很少。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书法,当时咱们在书法写字上,当时的时候书法刚开始,他们受家庭影响、传统教育或者是在培训班学书法,或者是跟老师学习,从小学习都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在群众书法活动当中脱颖而出。但是后面没有继续学习,尤其是(以后)上学以后强调分数,把这个书法都放下了,就是说把书法都丢掉了。因此书法就没有发展,一些中年也是当时写的很好以后觉得写得不错了,或者是说没有认真的继续研究和深化。再一个没有很好的读书,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原因是多方面的。总而言之,为什么说有些人多年以来就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后面一些名不经传的,反而一年一年都上来了,这里面案例很多,其中有个人的因素,有环境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写到一定水平和年龄的,今后攀登一步非常困难。所以说我觉得还是很好的提高自己综合修养,不要光去写字,要多从综合学术修养上去下功夫,从审美观念方面去开拓,这样的话,来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今天齐香斋老板在也这里,魏(启后)先生一个展馆在上面(四楼),全是魏老的精品。我们山东蒋先生、魏先生,还有其他老先生,他们的东西(令人尊敬),刚才在上面看到了魏老的东西,我仍然是受到很深刻的感动,甚至是震撼!这种艺术对人的震撼力,所以虽然对魏老东西特别熟悉了,但是看到他的书和画还是感到很震撼,为什么?就是艺术的力量,是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不断的探索,使自己不断达到新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能停下,更不能倒退。第二点,我觉得文海的作品文气方面都很好,但是仍然缺乏一些诸如浑脱、超拔、大气磅礴的一些作品,或者说这样的作品还是少。一个可能是创作上这次展览的作品整个篇幅都偏小,大字少,体现不出来,但总体上就是说在作品浑厚、超拔、大气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也不一定准确,但是这是我的感觉。我们也相信文海同志在今后技法的修练当中将会不断提高,将会在创作上,能出更多的精品和力作,进一步出现他个人的创作辉煌期,我们深深的期待,非常期待!我们也希望山东有更多的像刘文海这样的中青年,涌现出来,山东是书法大省,这些年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出现更多的这样的书法艺术家,像我们老先生一样,像蒋先生、魏先生这样的老师一样,达到他们这样的境界和水平,这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的志向。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为我们省的书法艺术发展尽到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发展我们山东书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各位!

邹方臣(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工程”全国师资培训首批专家教师团成员、山东省书协主席团委员、王羲之书法院执行院长):

张主席像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不但是对文海老师的做人为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对文海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同时也让我们这些年轻的书法作者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感谢张主席!下面我们请赖非老师谈谈。

 

赖非(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和文海兄也是认识多少年了,他的作品比较全面地看还是第一次,原来见过他写的小东西,小扇面、小手札、条幅,上他家去看到的。当时是感觉很震撼的,觉得真是不错,还想我能够写成这样多好,哈哈。张(业法)老师今天确确实实给我们已经讲到为人、为艺,讲到了刘文海也讲到了大家,实际上他是高屋建瓴的,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光明的、一个是书法学习应该是在哪方面下功夫,还有一些很难的难点上,实际上书法确确实实太难了。我自己的感觉,3年成个画家,30年也成不了一个书法家。在座的都知道,练了一辈子,练白了头,到现在还是个迷迷糊糊不知道怎么回事。文海兄因为30年40年它是致力于这个东西,我的感觉还是下了大功夫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从他作品中)看到的传统的东西,毫无疑问,从传统中来,但是又毫无疑问和传统不一样,他的丰富和灵动的用笔,这点是非常的鲜明,一个是丰富,一个是灵动。画面整体感还是有他自己很多的思考,但是他又不外露。还是把一些思考安排到里面,我觉得他是对每一件作品都下了大功夫的。实际上书法发展改革开放发展40年了,刚才张老师也已经谈到,它到我们省书协做领导工作,85年开始,我那时候是小兄弟跟着他跑,准备汉碑讨论会,腿都肿成这样,我一看腿都成这样,搞讨论会会跑的。85、86年那个会还是非常隆重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有影响的。他给我们谈到这样一件事,从80年代咱们山东这些青年们那时候都红火一时的,一些青年现在也都老了,都60多了,向我俩都退了休多少年了。有的就像大浪淘沙,淘沙的逃到家里去,围着锅台转,除了看孙女就是看孙子了,所以想到我们山东再出几个魏老这样的,是太难太难了。由此我想到,我作为每一个走在路上的书法的探索者,每个人都应该敲响这方面的警钟,未来十年(你的书法)是个什么样子?未来20年你是个什么样?30年或者到你要离开世界的时候,你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这么一本帐放在那个地方,天天在想。实际上谁想不到未来,就不知道你现在怎么走。想到你的未来,就是说我未来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当然这个目标不大容易寻得准,寻不准也要寻,如果没有这个目标的话,毫无疑问这都是盲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个探索知道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确确实实是很难,但必须是思考这个东西。文海老兄的作品往下发展,我自己感觉也是很难的,我们两个也没交流过,不知他自己是否思考这些问题。前些年功夫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思考、他的笔墨功夫非常清晰,表示着他的成就和他的思路,未来是什么样的?这是个问号。我自己感觉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就像刚才张主席谈到的魏先生、蒋先生,这样的作品必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化的内涵,再一个就是他的艺术的个性。书法这个东西,说来说去还是写文化还是写格调,就像做人一样,如果这个人有没有格调实实在在就没有什么味道?这个写出格调来,是太难了,这是我自己的感觉。首先还是要多看点东西,有时候比如说这一次在北京开会是隶书委员会、篆书委员会、各种字体的委员会,隶书委员会当中居然没有我们山东的一位隶书委员,山东一位都没有吗?没有。陈靖兄是篆刻委员会,蒯宪是篆书委员会。首先是山东一个都没有,山东的汉碑占到全国的60%,统统都在那里摆着,居然没有一个人去临临。我说这个话不是说临汉碑是我们的一条路子,或者说唯一一条路子,事实上它说明我们什么?在寻找自己的路子的时候,至少是对这个东西的认识是忽略、盲目的,甚至于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来的发展毫无疑问,就在传统中。不是在你的想象中,不是在你哪一天喝醒了酒,睡醒了觉,忽然间想起这就是我的路子,他绝不是一个虚路,他还是一个实路。这个实路还是在传统,在传统中就像文海兄一样,扎实的传统功夫,才能寻出自己的路子。这个路子不一定是在哪一天,你突然看见一件什么东西,一件残砖断瓦,一件没有经过发表的,没有人知道的,以为什么东西就在那个地方看到的,或是在哪个博物馆库房的扔着,甚至在哪个山上,庙宇里面放着这么个东西,就在那。大家只要有心去找它就能找到。他很可能是你自己的这个路子。我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张老师提到我一个这种观点,我自己学书法是不行了,薛老师最知道我写字是不行,要叫我去挖墓,保险挖的干干净净,有十几年挖墓,基本上挖墓是行家,写字和书法都是外行。我自己感觉一是书法太难,二是书法路太长,走起来还是太费劲。实际上是需要时时处处都要在思考这个东西,绝不是一种轻松的事,是很多人把它当作玩,玩就玩过来了,别的怎么写你就跟着怎么写怎么玩,这个很简单,因为学学别人的东西吗,学像学不像你自己满足就行了。但是要想把自己变为一个(书法)大家,像蒋先生、魏先生这样的大家何其容易!

所以我们在座的看了文海兄的那些东西,(赖先生在书法文献上全国都是数得着的——张主席插话),拓片行,我拓了30年,你要什么资料,只要山东的唐代之前的我都有,都给你们看,都在电脑里,这个是真的。张老师说我在文献上有点优势,也就是这个,仅此而已,文海兄就这样吧。

邹方臣:

赖非老师站在学术的制高点,给文海老师,其实也给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书法界的同道给出了新的命题,让我们一起努力。其实还都在路上,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感谢赖老师(鼓掌)。刚才文海老师说海权老师可能还有别的事,咱们请海权老师先聊聊。

 

汪海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

和文海当时我们俩都是入展(流行书风展),他获银奖,我是铜奖,期间没与他交流。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他是从德州过来嘛,跟于明诠老师应该说都是好朋友,刚才谁说你是德州的三剑客,毫无疑问的,相对应该有一定影响。我跟于明诠谈他的字,我说的一个观点,我说你的字雅,说社会上批评叫丑,丑书,是吧?咱现在丑书怎么个定义?它内涵是什么?或者他的风格是什么,咱不评价这个事,咱不说这个事。我说你的字雅,他说你这一点太好了,我喜欢你这个字这个词,今天我觉得你(文海)的字也是一样,同样具备雅,刚才张主席也提到这个词文雅,我说文雅与风格是没有关系的,不是说非得像启功那样的把字写得端端正正,笔画写得干干净净才能雅,于明诠他的丑书他也雅。我这个东西你说搞个什么尺子量量,拿秤称称拿个什么东西化验一下,化验不出来。邱振中说了一个词叫微形式,我上次我问他,我说你微形式最后研究的有没有什么发展,有没有什么结果,有什么理论的东西,完了以后把一个很文雅的有气息的什么字用微形式分析出来给我们讲一讲,为什么没能谈下去?他还没搞出来,只是提出一个概念。所以我说可能会从形式分析,从这个方面可能也不知道谈不出来什么叫雅,但是能感受得到。但是我跟他谈时,家里正好放了一本作品集,全国书法什么展览的,还包括一些民国时期的(书法),我们说说哪些人字雅,比如说你提出一些出来,我提出一些出来,最后重合度非常高,不是说你提的是ABCD,我提的是YX,不重合的,不是这样的。你只要感受到的话,雅气的话我们基本上比较重合,十个有七个八个都重合,有两三个可能不重合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虽然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没有一个能够说得出来的,没有一个仪器可以测量的东西,但是它就是能感受得到。所以今天我觉得文海的字也有这种雅气,他说雅字能够流行书风,就说叫碑帖结合,刚才说的,说你这个是碑的骨子,碑的这种气息。在加帖的这种东西在里面。那么如果这样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你的小字,你的小字我最喜欢。虽然是流行书风,大致可能是更接近一点。但是目前我是最喜欢你的小字。既文秀,而且还耐看,毛病还少。大字咱们第一次接触,可能说的话也不一定到位,你多包涵,大致的话,你看单字,你这种变化的意识、这种结构的意识、这种形式构成的意识,发挥一些创意的意识都有了。但是它每一个字是一个字把每个字的排布和章法上面,没有把你自己的单字的那种变化多端的东西把它利用起来,你不管它,你写大字时候一个字摆完之后,字与字之间关系不管字组也好、章法也好你不管它了,我觉得你可能吃亏了点,可能有点吃亏。你如果是在你这样一个结构或者说笔法基础之上,在章法上面再考虑的话,我觉得你还能上个台阶。我个人认为你在章法上面反正可能不太在意,你的笔法本身合理、结构本身你的用心更多,(大字章法布白平了——刘文海)对了,布白平了,不管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也好,这种跌宕错落起伏的东西摆动的东西或者是枯燥的东西还少了点,我是这个意思。但是大字里面也有的笔画是流畅的,我倾向于那种笔画有点比较枯涩的那种东西,那个东西可能琢磨起来更有点意思。那种比较流畅,我觉得我不是特别的赞成那样。如果谈到大字和小字的话,我倒希望你往大字上拓展,我觉得你还是风格单调了点,你风格是有的,你可能是往你的风格上面集中,把你学的东西不管是碑也好帖也好,什么风格也好,米芾也好,都往你的一个字上集中。但是这样集中可能是写这幅字还是那一幅字,这种差距就很难拉得开了,而不是根据每一幅字的本身和文章的意境不一样,字不一样,或者纸墨不一样进行调整的话,这种我觉得你可能不是这么走的,我倒希望你望往这个方向走,更加丰富一点的,不同的笔、不同的纸、不同的墨、不同的文词的话,都能够写出既有你刘文海的个性和风格,又能够看出相互之间不一样的那种东西,我是最喜欢能够看到这样的东西。我的想法不一定对,我觉得你碑帖结合的好、字精雅。大致有些大字安排还是有点过,我个人认为。空间的东西强调太多,完了以后时间的关系,你看魏老的字,他空间很好是吧,他是靠时间那种笔势打开的,笔势是打开的。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我们都应该向魏老学习。其他的(问题),刚才张主席说了,还是这种展开往外打的这种气还是少,这可能与你的性格有关,可能刚才张主席说你是比较文静的人,喜欢往里收,但是我觉得可能跟个人的性格风格不一样,这不能作为一个批评意见只能是我的感受吧,说的不一定对。(你刚才谈到的观点可以谈不同意见吗?——赖非),当然啦,(我自己感觉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追求过这种错落,错落有致,实际上就显山露水,生怕别人看不到。没人说你得把自己搞得神魂颠倒,甚至于进行这种计算。现在老了,感觉不一样了,感觉回归了,又怕有一点点露出来,艺术是不是都是这样,到最后的时候还是大家希望能够最平和、最简单的东西表现你最内心、最复杂的东西。——赖非插话)但是往往就是说可能会这样,你比如说我举一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启功那个字的话,因为写一百张都是一样,我觉得反而不自然,你如果一百张至少相互之间都有差别的话,或者本身字不是那种很整齐的话,我可能觉得反而更轻松更自然的,(我觉得按照字的天然的这种结构来做最好了——赖非插话)。


汪海权:

刚才前面张主席和赖老师都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说50岁可能——我不知道你现在多大年龄?(51—刘文海),50岁说是书法家是个坎,这个坎,有的人写成熟了,写出自己的风格出来,然后越写越僵化、越写越空壳化。我觉得要是破这一点的话,恐怕只有两条路子。一条就是你学问好,按照老师给你指点,你的学问好、有学识、有修养,那我看了很多人,像过去的那些文人,他们字本身也不是很感人,(形式上)并不是很变化的,但是那些东西比现在很多有变化(的作品)都要耐看。他就是耐看,就是好,气息就是高!这是一个方向。他就是有学问,他整天晚上写文章,之乎者也写诗词这些东西,在这种文化的氛围熏陶之下的话,他就必然是这样的,就是耐看。那现在如果这方面的话,整个社会可能是在这方面是不可能跟古人能相比的,只有少数的专家能行,大多数人可能不是这样的。现在社会可能更多的追求是一种叫感人,不一定是耐看,那么可能就会在(作品)形势变化上面,因为你现在单字已经在变化,但是你这样一个章法它把单字的变化削弱了,反而就是我的每个人我们都很有个性的,结果我们走到一起都是按一行一行、一排一排的,那我们很别扭,太守规矩不行。那我们就是相对于每个人来说轻松一点、放松一点,可能姿态就会不一样。如果是现在社会上追求从形式上打动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耐看,我觉得可能是两回事,两个方向嘛。怎么样打破50岁这个门槛肯定是个难题,咱们肯定要关注以后文海怎么走。


邹方臣:海权老师是我非常佩服的颇具文人风骨的有实力派的创作高手,刚才的发言非常的中肯。其实对这种创作的理念,都有个人的想法,有个人的心得,可能不见得相同,但是每个人可能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一种创作风格。(你在说大致的就是说就像动物园看的熊猫这样的,年轻的时候蹦蹦跳跳,这个山山爬到那个山,你老的时候可能坐在那基本上不太动,这个是自然规律,我认为这一点是对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为了避免自己更过早的老化的话,我现在还是20来岁还是30多岁,我还未老还没有退休,多试一试,我要多试试做,这是我个人的建议——汪海权),一会让杨院长收尾,那么咱们请陈靖兄聊聊。

 

陈靖(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和文海老兄认识,其实年数也不少了,也得将近20年了。他当时还在德州,我在济宁,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而且他那时候就已经在山东乃至在全国斩获了非常多的奖项,那时候已经是书法名家,就像刚才张主席说的,已经是在省书协的重点关注之下!因为书法机缘、种种机会在一块交流,向他学习,中间虽然不是说特别多,但是其实一直是非常非常的关注,就是我们之间也有那种相互的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文海兄其实他的书法学习道路,就我看到的资料他实际上是对传统下过非常大的功夫。我家里现在还有,他当年可能30岁左右临的苏轼的手札,现在看依然写得非常精彩、非常精彩!而且他后来转益多师,我觉得从他这个简介上大家也能看得到,他那个时候到南艺去学习,实际上在山东作者里边很早出去学习、对外交流的,他也是比较早的。回来之后,我觉得他的风格面目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当时在德州,你像于明诠老师、李越老师,他们都是在山东、在全国都非常有代表性的书法家。而且我觉得他后来也是从帖学向碑学的这么一个转变上,我也看到他写的这个康有为等等这一些东西,我觉得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后来又调到了德州学院,现在调到齐鲁师范(学院),又从事(书法)教育,而且我看他这几年也对学术研究写的有形成研究成果的(著作),做了一些课题。其实我觉得更值得我学习和关注,非常非常不容易!而且他的字刚才汪海权老师说,他的大字不是特别的跌宕,变化不是特别的丰富,(是章法——汪海权)哦,对是章法,我家里也有文海兄赠给我的八尺的大作品,是流行书风展差不多那个时间段,那个时候其实他在章法上的这种探索,我觉得也非常多,视觉冲击力也很强。可能这些年随着这个年龄(增长),包括进入了院校、从事教学、从事科研,我个人感觉我也没和他说是坐下来聊,当然我们俩约了好几次了,也没有深谈,他来到济南之后,我感觉他的字越来越含蓄越内敛。虽然在这个单字上,比如说他用了很多的心思,用了很多的技巧,确确实实这是他一直的优势,他的小字一直是他的优势。但是我感觉他实际上还是像那个苍茫、率意那个路上一直在往里面,再往那里去探索。我觉得他写的尤其是小字更加的含蓄、更加的自然,可能更有那种文雅的气质。就像刚才张主席和赖老师提出来说,其实书法最后还是写这个学问,还是写境界,还是写自己。因为只有有学问、有境界、写出格调来,才不容易被人家所模仿和超越,因为我始终觉得形式上的东西你只要拿出来,别说是同道之间,就这些学生,他弄上一学期和老师弄的也没太大差别,是吧?张羽翔老师那些学生都和他不分上下,我觉得。所以我这几年关注文海兄,觉得他实际上对这种含蓄的、内敛的、甚至于这种带有个性的、共性的这种思考,应该是他今后可能更主要的努力方向。我觉得只有这样,可能也更符合他的性格。平时我们交流起来,他虽然很直爽,但我感觉他不是那种特善言谈、甚至夸夸其谈的那种,他不是。他实际上言语不多,但是能把自己的这种艺术的见解,包括做人,这种感觉直接的传达给对方。这个字如其人嘛,我觉得每个人对艺术的选择方向最终还是所谓的个性,还是符合自己的这种心性,还是要经过学习积累。所以我也期待着文海兄在今后的创作当中拿出更好的作品,让我们有这么个学习的机会。当然今天来参加文海兄的这个展览,首先是表示祝贺!但是呢,我这次又是来学习,不光学习了文海兄的这个作品,刚才诸位老师讲的,我觉得对我启发也非常非常大。张主席、赖老师、包括诸位讲的,我觉得听了之后还是对自己的创作也对照一下,也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学习,我还是觉得不虚此行,谢谢!

 

邹方臣:

陈靖兄是咱们山东省书协最年轻的副主席,是咱们山东艺术界的年轻的硕导,也是咱们山东书法界70后的领军人物之一。刚才陈靖兄对文海老师的这个作品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其实书法呢,“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文海老师可能正在走向这个复归平正这种感觉,可能正在追求一种更高的高度,那么咱们下午请薛老师聊聊。

 

薛卫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

我跟文海兄这是刚刚认识,他的作品十几年前就经常看到,但都是零星的,这次比较全面的看他的作品,也感到他的格调非常高,确实非常养。他把书法中的碑与帖能够融会贯通,能达到这个高度,我觉得确确实实不简单。确实他是传统的功夫很深,他又能融会贯通,今天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也确确实实给我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很感谢齐香斋提供的这个平台,这个文海兄创作的这些作品,确确实实,从中也能感受到他审美的高度。我刚才听了海权兄他的意见建议,我还是比较同意他这个想法。就是我觉得文海兄他写的这个高度,刚才赖老师说的,你想再突破它再往上提升,可能也是非常难。因为他已经非常高非常高了,你想再突破,我觉得可能也是上一个大的台阶,应该说也是非常难。但是海权兄他提的这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就是你的这个章法布局形式构成,在这方面你要是再一变,你可能下一次展览就是另外一个面目。你好比说你现在这些作品已经每一副、每一个字、可以说无可挑剔,你怎么看怎么好,怎么看怎么舒服。但是它这里面的作品大开大合、跌宕起伏这样的,那就比较少一些,我提这个建议,你要是在这方面再来一个大的变化,我觉得你的作品可能会是别有洞天。特别是书法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你这行距、字距、枯笔、浓淡干湿就是,你现在达到这个高度,他功夫这么深,你再往下,你随意的再一写,估计可能这个面目,又让大家眼前一亮。我是赞成海权兄(的建议),我跟他想法是一致的,说的不一定对,谢谢! 


邹方臣:

薛老师是咱们著名的草书大家,而且他最值得庆贺的事已经迈过了50岁这个坎了,现在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这个50岁这个坎,感觉就比较轻松、比较自如。那么咱们再找一个没越过这个坎,再找个年轻的来聊一聊,圣亮你聊聊。

翟圣亮(山东省美协刻绘艺委会委员、山东画院书法家)

今天是过来学习的,刘老师让我发言也不会说也说不好,那我就谈谈我的感受。反正刚才我学习、欣赏了刘老师的作品,觉得跟以前又不一样,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感受。以前主要是刘老师送给我一本他的作品集,那是我第一次见他的作品,感觉很好。但是这一次个展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线条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线的理解,我认为刘老师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里面我认为金石气更重了,质朴的东西更多了,这是最大一个感受。再一个刚才看到刘老师一些临摹的也有帖也有碑,临摹的东西都很纯正,但是在看刘老师创作的作品的时候,无所谓碑帖,也没有说是靠碑或者靠帖,真是融合得非常好,我感觉非常好的一个(方面)。再一个就刚才几位前辈老师,赖老师、薛老师谈到这个下一步的问题,我也在思考,其实就是一个到了一定阶段,自己往下一步走的一个方向的问题。我认为我跟赖老师他这个观点(相近),就是咱们到了一定层次以后,写的就是一个格调。你像这种求变、求奇、或者这种章法的这种错落也得需要,但这种我认为它应该还不能占主流,也得有,但是他还是一个次要的。一个格调,一个气息,包括一副作品,我认为一个作品它有正大气象,这是非常好的,而不是说一定要求这种奇的、怪的。这是一个方向问题,我觉得刘老师他这个现在下一步就是说肯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不敢乱猜,反正就是肯定会会比现在更好,这个50岁的坎肯定能迈过去,简单说这些也说不好,就是这样。

 

邹方臣:所有的老师都不一样,为什么?其实在座老师甚至包括陈靖兄,也不是说科班出身,都是后来才又考的学。胜亮呢,是从大学就学的书法专业,本科是科班出身。他看待一些问题,可能视角跟我们还不完全一样,后面可以慢慢的再去探讨。下面咱们把话筒交给博士,山东大学教授杨家深老师。

 


杨加深(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跟文海兄网上交流两年了。上个月吃了个饭,而且获得文海老师送我一副作品,那我很荣幸。今天我也感到很荣幸,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是看文海老师的东西,其实上一次他给我的时候,这个集子我就认真学习了。今天看了一下(展览作品),又补充了一些新的东西,没有收入(作品集)的,比如说那个秦诏版,那里边就没有,还有一些,这是第一个收获;第二个收获,就是张主席、赖老师、各位前辈,刚才你们的发言让我听到了原来没有听过的一些评述的角度,所以我觉得收获确实是非常多,像陈靖老师说的一样,真是不虚此行。我真不知道怎么评,我感觉有时候自己也学学书法,我觉得学书法特别难,年轻的时候觉得还容易,现在是觉得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同时我也感觉到,因为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多了,我也感觉到评价别人的说法也很难,谁说的都对,其实谁说的也不全对,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文艺评论就是这么复杂。我同意一点赖老师(的看法),写书法就是写格调,实际上写的是人自己。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写出来的作品最好是非常接近他,这就是比较真实的流露。如果不是呢,他就可能是没有走到、没有找到真正的我,是不是?我学书法是一直在找我,然后离开古人,然后出来一个我,那个我是真的。而且在每一个年龄段上,这个我是表现的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年轻时候毛糙,然后老了之后逐渐成熟,就所谓的险绝和平淡,这个事我觉得也很难说。到底是险绝好、大开大合好,还是书归平淡就好,也不一定。所以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很为难。对文海老师这个字,我比较明显的感觉,里面就是我也喜欢他的小字。为什么喜欢他的小字?他比较自然,其实这个自然包含好多的东西,而且他这个小字里边它有大气,他经得住放他放了之后,苏轼不是说过一句话嘛——“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说写真书,谁都能写的一板一眼,但是飘扬很难;草书谁都能写得飞起来,但是扬的住就很难。文海老师的字小字,他里边有大气,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就很难。当然我虽然写不到,如果是我的话,我还会再去开发,再去往前走。你比如说我不知道文海老师怎么想,最近我自己写的,我觉得缺厚气,那好了,古人说了,平时缺少什么你就得补吗?你说人什么虚了,你吃点什么,那我现在缺厚气了,我就从碑里找这东西,从这个金石气里我找些东西,把我薄弱的地方补一补。我觉得这个字里边我也不是强调大开大合,但是我觉得应该比较自然,再把有些地方加厚一点。因为我觉得有些线条,那一味的单,它是不好看的,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些流露。咱们总是跟古人比,就是说古人写的作品不是为展览的,有些作品随便写个信,它确实和今天的作品不一样,今天我写个东西我是给人看的,我是抢眼球的。那时候没有那么想,但是他很抢眼球。我也快50了,文海兄50多了,我现在想想非常佩服古人,就是我们这么大年纪学的那些古人的帖,他写的时候可能比我们还小得多。并不是说年龄大就写得好,古人那些名帖,他们写的时候40多岁30多岁,比我们写的要强的多。怎么样回归回来呢,就是怎么样找到一个我?现在(的创作)就是为了展览,取材、取法非常多,有碑、有帖、有诏版有什么?到底哪一个更适合我们——“天资近者,学之易得门户”。怎么通过这种临帖的方式找到我,更容易地找到我。那么我们有时候就看这些东西,想想到底这些字里面哪个更像文海兄,你的本人的天性,让你自己说说,你恐怕也很难说出来,是不是?这是我说的形式里边。第二点呢,我就说一个作品,那边有个临的王铎,这里以颜体为主的你写了一副对联,对联我一直很关注,近几年中国书协办的楹联展,这八届楹联展,我写了一篇大的文章,已经投稿了。我有个观点是,对联必须内容是对联,这一幅不是对联,虽然他是古人名句,他不是对联。这副对联是:“每临大事有静气”,平平仄仄仄仄仄,你看大家已经感觉不舒服了,因为他上联不讲究平仄,下联还可以是吧?仄仄平平平仄平,还可以。(把“静”字改掉才行—汪海权)。对了,说到点子上,把“静”字一改就好了,把“静”字一改还不行,“有”字也得改,是不是?所以说我就对这个八届楹联展,我没写山东,因为山东这一届有个好处,它没评奖。前七届都是外省搞的。这个我把他获奖作品的所有的毛病我都找出来,可以说是无法反驳,因为硬伤是没法回嘴的,可能得罪好多人,有些现在是书坛的比较大的腕儿。(有字不能改—汪海权),有字应该改,因为这个七言诗,这个有字这里必须是平,否则三连仄,大大大,是不是?那肯定是不可以的。所以说有时候选联,他本身就我们不是说书法写学问写人生吗?实际上让我写我绝对不会写这幅对联的,我并不因为古人用过多少遍,哪个人用过多少遍我就认可他,古人也是可以批的。当然今人我们照样面对面的谈一谈,好吧,就说这么多。

 

邹方臣:我经常从微信上看到他(杨家深)写的诗,感觉受益匪浅。另外,今天加深老兄透露出一个信号,什么信号?他的信号就是说我已经有了文海老师的大字,我更喜欢他的小字,但是你要考虑一下,在座的有很多人大字也没有,(大家笑)不够厚道,(我们连一个字都没有——杨三军)对,不厚道。王磊老师,话筒交给您,您说。

 

王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书法教授)

我不用话筒,我今天,就是多听多看多学习。说写字,我觉得还是传统好,不要盲目创新,能把传统的东西继承好就不错。现在是创新的人太多,是瞎创新。文海兄我们也30年左右的老弟兄的,他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他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我是看了他的作品,耳目一新,耳目一新!但让我写,我写不来,我没他那么大的才气。这个我还得向他多学习。没什么可多说,就是多学习,就这样。

 

朱茂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

很有幸和刘教授成为同事,虽然我们同事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刘教授身上有很多书法艺术上、为人处事上的很多方面也让我很值得学习。今天有幸参加这个展览,,我很高兴,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刘老师的书风明显是在走一个碑帖融合的道路,这个道路从清末到民国以来,一直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尽管从建国之后,书法一路曾经被人为的阻隔间断,但是自80年代,书法重新兴起之后,我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在实现一个与民国书风的一种接续,这应该是书法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我觉得中青展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接续,后来书协在倡导二王书风回归经典,有人也对这个持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们现在来看的话这个不见得是一个坏事。现在大家都在评论说,前几年这个书写几乎是二王行草一统天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可能让我们从碑和帖两个方面,从帖的这个角度来讲,或者说从用笔的精到程度上来讲,做了一个更广泛的一种普及。反过来如果再与碑的融合的话,可能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因为所谓的融合,只有两者都达到了一个程度才可以谈融合的事情,我觉得刘老师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这样一条路线上做自己的一种探索,实际上帖的东西可能更精确、更精准,那么真正从碑里边才能够获得形体上的完全自由。刘老师作品集里边有对临石门铭,包括临沈增植这类的作品,都非常好。我觉得刘老师的这种(作品)从今天来看,我无论是从点画开始,从单字的解体的自由程度来看,确实是得到了碑学里面的一些很精髓的东西。碑不是拿过来用,就可以完全可以放到自己的作品里边来的,要有一个雅化的过程,这个雅化还是源于作者自己内心的一种心境或者是修养。你要有这个东西才能把我们看起来的这种收放、开合、欹侧这些东西,达到一个我们所讲的雅的程度,我觉得在这个尺度上,刘老师把握的也非常非常的好。在今天的作品里边我很关注,草书作品有两件,一个是临十七帖,另外一个是临王铎写的豹奴帖。刘老师的草书我是第一次见,行书原来见过,草书第一次见,我觉得这可能是刘老师留给自己这个50岁之后的一个发展的空间。我们拭目以待,能够看到刘老师在草书的这个空间上如何去发挥自己的这个艺术灵感,能够在草书上有更大的突破,好,我就讲这些。

 

邹方臣:刚才茂刚说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宗江(胡宗江)你来聊聊。

 

胡宗江(中国书协会员、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我跟刘文海老师呢(以前)没见过面,但是这个名字、作品以前一直都在关注,因为我书法出道很晚,是最近这12年吧,才正儿八经地搞书法。所以说原来关注的多,真正的投稿包括全力以赴地去做书法的事,最近这十几年的事情。但是,像刘文海老师、包括刘正成老师、包括流行书风,当时也很关注。因为我和汪海权老师很熟,当时也没少找了汪海权老师探讨书法,对我帮助很大。我感觉今天的研讨会第一是这个展览相当成功,第二研讨会也很成功,研讨的话我们要有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作者真正去成熟,或者是让我们更加的完美。这个王羲之说过——“适我者无非新”。只要是新的东西,能够让我内心有会心的地方,让我内心感觉会之于心的,我认为这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应该去追求的。

我看了文海老师的这个展览,我想有四个字是我的感觉,不一定对,就是老、辣、狠、松。那么这四个字其实我一直也在作品里面去表现,很难。说二王书风要表现老、辣、狠、松,它是很难的。但是再加上这些碑的这种风格,因为我转了有两圈,后来我又陪着海权老师又转了一圈,这样就是说也仔细看了,确实那种小的作品,我还是真的很喜欢。他这种老辣的、这种松的东西我也喜欢。这次来方臣兄说,文海兄的展览你过来,我说那要去学习学习,因为我一直写二王这一路的,正需要这方面补充营养。所以说今天看了展览很感动,而且将来我还要跟文海老师到时候多多探讨,多帮助我们这些年轻人。(多提意见不要客气—刘文海),这个意见真是没有,我感觉古人在行书上的这个构成基本上是没有,它就是随意的书写,章法到什么程度,他从来不考虑章法,只考虑纸张大小。我这纸张装得下我就写的松,纸张装不下,我就写得紧,他是一任自然的一种书写状态。那么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展厅文化,也可以把这种东西可以表现出来。海权老师说的这个事,站在展厅的角度说一些大作品的冲击力,要讲构成要讲布白,包括薛老师说“密不透风,疏能走马”,那个大草里面这个是必须要有的。我感觉这个行书就很难表现它这种茂密或者是稀疏的这种变化,很难,特别难。大草可以,我这行写的都很倾斜,挤在一起我再散开,他和画画差不多,其实真正的大草它其实就上升到了那种画的一种状态,当然是书写状态的一种画面的效果。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所以说今天呢,特别有收获,包括咱们张主席、赖非老师说的这么多,收获很大,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邹方臣:

宗江很谦虚,一直说自己出道晚,其实也不晚,十届全国展,获得最高奖,一举成名。现在也是属于咱省内的实力派的顶尖的实力派、重点作者!这个将来当然了,你重点写帖,文海老师是碑帖结合,将来可能有很多互补的地方,互相多交流。


谭宏熙(山东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泰山美术》期刊主编、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教师):

在座的都是我的师长,我和刘教授第一次接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曲师大,在曲师大参加山东省高校教育论坛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一个单独的交流。当时我提到了泺源书院的一个古人的关于书院制的教学模式,和刘教授那是第一次接触。

今天这个展览,我们齐鲁师范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学生也来了不少,我也是跟着来学习的。其实展览看下来以后,每一幅作品还都是非常用心思的,因为刘教授也说,经历流行书风或者是好多,我们从大学本科学习到研究生读书,我们是看着好多好多我们也跟着学、跟着走,慢慢以后其实(书法创作)就是个人的理解,刘教授写到这个年龄以后,呈现出来的是自己对笔墨的这样一种体悟。我们和古人对话好多是我们和自己对话,到最后还是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契合点。这样的(展览)形式更适合于我们学生的学习,如果刘教授时间合适,我们还有好多学生没有来,其他各个年级的,到时候他们过来以后希望就是在这个现场在给他们上课。这个展览有楷书、行书、草书,风格还是面貌很全的,这是一点;第二点,刘教授这个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在邢侗“来禽馆”的刻帖,包括那个《来禽馆真迹》,成果也很丰厚。之前我们也单独有过关于邢侗妹妹邢慈静的一个交流,也是这几年我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省内馆藏的一批书法墨迹,其中女书家有邢慈静,还有一个叫姜如璋,以前关注的还是相对要少一点,刘教授这一方面也开始下功夫。包括赖非老师提到的,就是我们山东的这些书法资源,怎么在我们的教学中给我们的学生能很好的让他们对于这部分资料有一个好的梳理和了解。这一点刘教授用心思也用工夫,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后面如果时间合适,我们再单独探讨。山东这么多的优秀的资源,我们在今后的这个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展现和运用,这是一点;最后还是作为自己,刘教授算是我的师长,好多时候,在艺术成果几十年的这个过程中,给我最大的启示还是从教学、学术到自己的笔墨探讨,相互齐头并进,这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 

 

邹方臣:

宏熙老弟读书多、做学问做得很扎实,现在跟刘老师也是同事,就是将来肯定互相对接的会比较多。下面请李锋兄谈谈。

 

李锋(德州学院美术学院书法教师):

在我的印象中文海老师在全国出道比较早,虽然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在我看来确实是书法前辈无疑,上中学时就已经很仰慕,只是没有机缘认识。后来有幸我在德州学院这几年跟文海老师同事五年多,一起送走两届书法本科学生,所以我可能是在座的各位老师这里面和文海老师相处比较多的。在一起上课,朝夕相处,五年多下来,能够就近向文海老师请教,受益良多,相处也非常融洽。与其说在一起上课不如说是跟他学习,同时跟本科生一起向刘老师学习的,所以说我们彼此了解比较多。刘老师时常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很难得,一般同行之间都是互相恭维比较多,所以对刘老师为人非常钦佩。刘老师性格率直、真诚、人缘也好,很厚道,对人很关照。

刘老师的个人展览我一直在期待,我也经常跑到他工作室去学习交流。这次来学习我感觉真的是不一样,挺震撼的!特别是作品线条老辣,那么浓的墨在生宣上一点也不感觉滞涩,这一点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足见他的笔墨功夫!平时见到刘老师的行草作品比较多,其实他的篆隶也是很好的,只是很少拿出来示人。如果文海老师能在秦汉篆隶上能多关注一些的话,而且是不是对行草创作的提升能够有更大的帮助?可能会出现别样的感觉。参加这次研讨会,这是我的一点感触,也不一定对。

展览中的一副篆书作品,气息是非常好的,秦汉那种金石气感觉非常足的,我也经常试着写,感觉不如他写得好!很荣幸能来和各位前辈、老师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个人收获也挺大,通过各位老师前辈老师,对于刘老师的作品的评价,大家的站的角度不同,看法都不一样,这也对自己有一个平时艺术感觉的对接、启发。

文海老师刚过50岁,孔子讲“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至少离这个年龄还有近20多年,所以说书法在五十岁定格这个不一定的,这个很难讲,刘老师刚刚在“知天命”之年,这个时期作品的灵气还是跟年轻人一样有朝气的。我们看王铎那些写得非常精彩的东西,都是50多岁写的,刘老师我感觉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其实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因为他是非常用功的,而且有这个才华有这个能力。我知道他经常在工作室读书写字很晚,他取法涉猎非常广,秦汉、明清、二王、魏碑等等,无论经典书法还是民间书法均有涉猎,是扎根在传统里边,他每一个点画每一个字,都经过很用功很深的推敲,传统功力非常深的,像他这样扎根于传统肯定会开花结果。我觉得现在对刘老师评判还是太早了,因为书法是厚积薄发的,我们相信文海老师的书法艺术会“化蛹成蝶”,更上一层楼。


最后祝贺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谢谢文海老师! 

邹方臣:李兄讲得非常实在,下面咱们把话筒交给杨院长。

 

杨三军:(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们今天应该是齐鲁师范学院的半主场,主场是齐香斋,我代表我们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谈谈。我是画油画的,在美术学院我主要负责教学,所以说我从个人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书法专业。我们的老师在这儿做展览,得到各位方家的支持与指教,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我们书法教学的一个促进与提升。我们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是2013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156人,现在有七名专业教师,两名教授,还有一些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老师,从理论到实践教学,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得到了在座的各位方家以及同行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所以,现在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风非常浓厚。刚才张主席说到了,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是靠青春,也不是靠你的功力,而是要靠你的整个的综合涵养和素养。我们的老师在学生入校的时候,每一个班都配一个专业老师,专业老师给学生指定一些书目,让他们每一学期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去读这些书,用书、用文来养书法。这也是我们的老师常年和各位方家同道在这个圈子里交往过程当中受益的结果——把它传送到教学当中来,对我们书法专业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大家提到关于文海兄的书法,写字也好、章法也好、渊源也好等等评价,我觉得对于我们学院来说,还有着更高的要求,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年轻一代书法人的培养。中国书法也好,山东书法也好,能够传承下去,能够一代比一代强,我们学院也应该是责无旁贷的。

今天的书法研讨会,我个人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现在参加各种研讨会很多,研讨会当中我们听到的各种赞扬声非常多,而批评的或者是直指毛病的現象在研讨会当中比较少见。今天张主席对文海兄的成长和书风做了一个评价,最后提的两点(建议),我觉得非常好。其实我们希望在书法、绘画这个圈子里,甚至包括艺术的整个圈子,想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因为批评现在是非常缺失的一种东西,我认为批评不是针对个人的批评,它是针对艺术的圈子、对于整个艺术生态环境的,这对于艺术的良性发展是有益的,

借文海兄的这个研討會,我想再说两点。第一点,感謝大家来给文海兄捧场,也是对我们齐鲁师范学院莫大的支持,感谢大家以前对我们美术学院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对我们今后的成长,还希望大家多给予一定的帮助。第二点,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同道,也能够成为我们美术学院的很重要的专业资源。比如赖非老师是我们省石刻馆的专家,作为学院教学来说,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因此,我也希望在这里发出邀请,希望将来在座的各位老师在我们的教学当中给予更多的支持,我们可以请大家去做讲座或者上课,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些专业上的指导。最后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邹方臣:

杨院长的发言太让我们感动了!这样好的领导,对这个文海兄的帮助肯定将来是少不了,为文海兄有这么好的领导,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另外,今天还要感谢齐香斋,尤其是看到齐大姐,第一眼没认出来,又年轻又漂亮了,最后,我们有请文海老师做“获奖感言”。


刘文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副秘书长)

实际上一开始我倒真想说两句,提醒大家,多谈谈毛病、问题,不要藏在里边,要说出来。我去年来济南之后,一直有一个小想法,就是搞一个小型的展览,以书会友,然后请一些前辈、老师、同行批评指正。我近几年有一个认识,就是往往你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你自己反而实际上是不敏感的,甚至看不出来的。所以说由同行来给你提提意见,给你挑刺儿,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我觉得这是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觉得,一方面要尽量的突出刚才谁说的要尽量写你自己,寻找和表现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是多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在交流之中,从别的同行前辈或者老师那里学到一些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这个个展作品都是近一两年的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主,后来由于考虑到书体、形式上丰富一些,所以才加上了比如临秦诏版、小楷、临王铎草书这样一些作品。临王铎草书本来是放在第一展厅那里,后来发现挂起来之后不满意,所以我就把它放在最里边去了。我非常感谢今天大家能来参加我的作品研讨会给我捧场,刚才大家的意见或建议,对于我创作的提升,也很重要。我在准备研讨会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很忙,一些领导或专家,有的也在开会,有的在外地,所以没能分身来参加研讨会,没法来给我指谬正误,这是非常遗憾的。不过,来日方长,跟大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以后还要向各位专家、同道多请教,谢谢大家!

最后,我还要感谢齐香斋齐、魏启后艺术馆李馆长以及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对我个人书法展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

 

张业发:祝贺文海的展览和研讨会圆满成功!也感谢各位专家、教授参加今天这个活动。大家都是在百忙之中放下手里的事,过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本身是非常可贵的。再一个,我觉得隆重推荐的是我们两位老板(李德生、齐光芹夫妇),今天提供了这么好的场所。他们两个呢,我是比较了解,也接触了多年了,开始是作为做文化生意的,逐渐的就是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它体现在集中收藏魏老的作品,为魏启后先生创建了个人艺术馆,包括楼上好几处地方都是魏启后先生艺术馆;再一个,举办魏先生的书法艺术研讨会,这些我们省书协都没做的工作。齐香斋齐总和李馆长把文化这个事情做了,山东的我们刚才介绍了两位老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蒋(蒋维崧)老和魏老,蒋老的作品有的给山大山东大学了,包括蒋维崧先生书法展他个人捐助了四五十件作品,加上收集了一部分作品。那么看魏先生作品到哪里去,只有到齐香斋,别的地方没有这么集中的。(其他人)即使有魏老作品在手里,也没展示,而且也没有这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魏老的书画精品都在上边(魏启后艺术馆)。这只是一部分,冰山一角,它还有很多,这些年他们收集整理了魏老大量的作品,魏老的作品变成了他们的文化资产,而且是我们山东收藏魏启后先生书法作品最多的、最具有权威性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它是集大成者。不仅保留了魏老的作品,还创建了魏老的艺术展览馆。而且这些年为我们书法界、书画界好多人提供场地举办展览,包括今天文海这个展览,这都是齐香斋创造这个条件给我们山东书法艺术界带来的福音!从这个方面看,他们为推动传统书法事业发展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因此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也非常值得我们感谢!那么我这次提议吧,我们对这个两位老板给我们提供的方便表示感谢!并且以后希望一如既往地给大家提供更多这样的条件,促使我们山东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邹方臣:李馆长您也说说。

 

李德生(魏启后艺术馆馆长):

首先谢谢张(业法)主席!对我和齐总做了一点工作的肯定。今天刘老师这个展览,也就是在我50岁之前定的事情,我刚刚说,从今天开这个研讨会以后,我就50多了,所以说我在这50岁前后,我都受益匪浅,很受益。所以有这么几方面,一个是说人生从50一个坎嘛,有半个世纪,我应该说我这个下半世纪要活得更加精彩。就是说就像研讨会一样,今天我参加的这个研讨会,尽管说你们谈的都是学术,我觉得我就谈到学术以外,我感觉到是非常的有一种朝气在里头。不是一致的歌功颂德,刘老师写的好,现在你是天下第一,不是那个样,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就像在上面魏老的展览馆有一幅作品,魏老写的:一意孤行。一意孤行,不行;独持偏见,也不行。那偏见是什么?什么叫独持偏见?独持偏见源于你的自信,偏见嘛,往往不是偏见,一意孤行要坚持下去。所以说我就是刚才张主席说这个事,我和我对象(齐总)、我领导,我们这20年来能够做这么一件事情,我们就是在一意孤行,对不对?反正我们做下来,我们做过来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座的各位长辈、各位前辈、各位艺术家对我们多支持,包括以后在围绕的这个弘扬魏老的艺术上有什么问题还需要大家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前辈、老师、艺术家,能够来我们艺术馆这里做展览,我们非常感谢!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我们做每一次展览以后,我是能够学到一些东西,我可能说下一个展览一定要比这个展览更加精彩,又把我的一些想法也要融入进去。其实呢,我给我对象——我们两个叫夫妻店也好,什么也好,我们从来也没有把它是作为一种像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去做,我们就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如果说在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能够为社会能够为大家能够带来一点有益的东西,那我们是叫一种那种副产品,现在的话写字是种产品,挣两个钱是副产品,关键是我们在从事的过程要快乐,包括说创业要快乐,就足够了。至于(艺术作品)卖多少钱,并没有关系,别管是50年之前还是50之后。谢谢大家!

 

齐光芹(齐香斋画店总经理):

今天很高兴张主席亲自到这里来给我们助阵,赖老师也好久没来了,挺开心啊!还有好多我不是太熟悉的,但是今天我觉得研讨会开的还是挺好,因为也有表扬的,也有相反意见的,这样很好。大家都知道于明诠老师写的挺好,我看刘文海老师基本上是属于那个路子。魏老生前就讲过对这个流行书风的看法,魏老的意思流行书风没有什么不好。就像一个人跳舞一样,有的人走路还走不好,你再去跳舞,要是跳舞能跳出舞姿来,那是更好,就是对流行书风的一种肯定,就是创新。你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我也没学过书法也不懂,反正这些年我和德生经营魏老的书法吧,也有一些感受,就是不管拿谁的书法都拿着和魏老那个去比较,不管怎么看,就是感觉魏老写得好,不管哪个体都觉得他写得舒展,写的好,觉得舒服就是这个样子。刘文海老师我认识的时间不是很长,是我的好朋友刘思良介绍过来说做个展览,我说行,反正我们这个平台就是给大家提供的。希望大家以后只要是愿意来做展览,像赖非老师、你们愿意来做都欢迎,我们也希望给张主席做展览,谁要愿意来做,我们都全力支持!好吧,谢谢大家!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