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诗性的重塑与大境的坚守---朱全增及其花鸟的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8-1-21 6:51:48    点击率:1553次

诗性的重塑与大境的坚守

---朱全增及其花鸟的文化解读

李贯通

古往今来,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者都有着同样的思索:在当下,人及其创制的各种文化形式,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其生命的价值和延续的依赖又是什么?这样一个似乎宏大而又飘渺的话题,与一般人而言,大可不必冥思苦想,尽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轻松地复制着时光,复制着每一天的云卷云舒,也复制着每一年的春华秋实。当然,这样的心境不乏恬淡安逸之美,选择决定了心境,心境也决定选择,说到底,是一种非常“务实”的人生哲学。然而,这个话题,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家呢?却是关乎起生命存在的核心思考。他们从不敢忽略、不敢漠视,痛苦并执著地思考着,从困惑中幡然醒悟,从无形的桎梏中挣扎出一个自由自在身。不知道应该说幸还是说不幸,真正的文学艺术家不可摆脱宿命的节奏:不久,他们又困惑了,又开始挣扎了。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节律并不是机械地重复,每一个轮回的云卷云舒都有新的人生蕴含,每一个轮回的春华秋实也都有新的自然寓意,甚至,他们已然化身云雨,化身花果,把有限的生命,升华为永恒。

于今而言,艺术家的数量用多如牛毛比喻,只有不敬,没有夸张;而真正的艺术家,用凤毛麟角比喻,没有夸张,只有敬畏。我认为,画家朱全增便是这“真正”中的一个。

六年前,我意外得到一册朱全增的花鸟画集,翻过几页后,一股生动澎湃、有着奇香的气息从画册中徐徐溢出,直入心扉。用心读完,朱全增花鸟画所创造的宏大的气象和深邃的意境让我感佩不已。尤其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笔下的花鸟,绝无僵滞形体、陈腐品质,起风骨高蹈超迈,其精神摧残焕然,在当今画坛实属难见。中国画的创新是一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劳作,没有创新就只有模仿和因袭,走不出前人的森林、同侪的自留地,走不出自家的柴门,绘画必然进入“休眠”期,然而,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一代至几代画家呕心沥血、穷经皓首、矢志探索的结晶。中国花鸟画的创新,难度更大。朱全增常常浩叹:“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也曾照古人。几千年来一样的姚黄魏紫,绿肥红瘦,一样的鸥鹭荷下、雁去衡阳,创新谈何容易!”正是有了难易之分,才有了技术和艺术之别。作为思想者的朱全增,所以能够创新,因了他准确地把握住了人文关怀兴盛与消费理念杂乱的时代精神,因了他敏锐捕捉到了个性张扬、多元纷呈的时代审美信息。

有了清晰的认识,就有了“突出重围”的方向。于是,朱全增选择并膜拜“诗性”与“大境”。

“诗性”与“大境”两个词,当然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于报刊书籍、于网络之中、俯拾皆是了,也许所有的书画家都享用这道赞誉的美餐。但是,究竟有多少书画家、多少文艺评论家摈除了模糊与支吾,能对之作出本源的理解和解析?

几年前和朱全增闲聊,我问他诗性是什么,他用毛笔写了一个字“象”字,此字一出,让我心中一惊:我真是小觑了此君,我试探性的问过一些人,其回答多在皮毛。朱全增这一个字,就抓住了根本,“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核心,象文化以其特有的智慧及创造力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中国所有的文化产物无不是他的子孙,无不在其肌体骨骼与灵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象文化的成熟和鼎盛时期是在唐代,诞生出江淮流域的“南中国精神”

把道家的吞吐宇宙、天人合一推向了高峰,又融合了儒释的精髓,铸成了象文化的最高境界。从某种角度说,是象文化成就了盛唐。朱全增说:“没有象就没有诗,象就是诗,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是因为中国是象的国度,这里的诗不只是狭窄的文体的诗,而是广义的,是流淌在万事万物万念万思中的气场和神韵。对于书画家、文学家而言,物-------------境,是一个诗化历程,每进一层都渗透着象的功能,也展示着象自身的庄重升华。说诗性也好,说象性也好,就是要有杜鹃啼血的真情,有羿射九日的胆识,有女娲补天的壮丽,有打翻老君炉的智能,有重整河山的理想。”在谈到大境时,朱全增这样说:“大境是大思维、大格局、大关怀的结晶,以天地为父母,以山河为兄弟,以竹梅为姊妹,以花鸟鱼虫为子女,乐于对牛弹琴,能知木石心事。”他还强调:“大境与尺幅无关,丈八大制,或许毫无生机;如掌片纸,或已承载万千气象。”

朱全增能有这般的真知灼见,是我始料未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过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的《新科学》一书,非常认同维柯对“诗性”的阐述,也就在那时起,对“诗性”一词,不敢轻易言之。朱全增把“诗性”解释为“象”,可谓切中肯綮。当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位文化修养厚实、思维蓬勃又严谨的画家后,再去阅读他的画作,就不难发见他的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段了:

一、              隐约的叙事与真切的拟人,叙事与拟人,本来是文化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文字语言的行为,朱全增大胆地把它们移植到自己的花鸟画中,与绘画语言水乳交融,使他的作品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世事有动感的完整的人间生活镜像。《大塘情思》是朱全增的精心之作,偌大的荷塘,荷花盛开,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或热烈或羞涩,或娴静或拂摇;曾经天天如盖的荷叶,失去了往日的风韵,人老色衰,坚定地做少女的陪衬与守护。画面的强烈的反差,已经让人或为之悦朗、或为之唏嘘了,可是,当人们再仔细阅读后,意外发现在荷花深处隐藏着另一组生命:三只欧鹭心事沉沉地俯视着,对面一只欧鹭回首仰望,就像去意已决的游子,做最后的倾诉。这幅画右下,一片静静的空白,波浪不兴,一条婉约水道。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演绎李清照笔下的情节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果说《大塘情思》带给人们生命缠绵及世态的甘苦,他的《不肯过江东》带给人们的则是一段浓缩的了历史,定格了一个英雄的传奇,这幅画的构图简洁泼辣,着色酣畅淋漓,画面靠空白树切为二,左小右大,右边漆黑的犹如斧劈的绝壁上,几株花色淡黄、花姿凌厉的霸王花,上演着最后的风采:他们绽放到了极致,努力把头颅伸向对岸,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情绵绵无绝期。先前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戛然而止,但见剑光一闪,鲜血贯日,乌江为项羽呜咽,山峦为项羽默哀。在我读到的朱全增作品中,《不肯过江东》画得霸气十足,在当代中国画中,是表现英雄肝胆亦柔肠的上上之作。还有,他的《铅华洗尽著春风》,六朵牡丹花,错落有序,带给人们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读他的《滴水观音》,俨然那位端庄慈善的观世音手持玉净瓶就在我们面前,杨柳枝轻轻一挥,我们躁动的心即可如明月清泉。

朱全增这样的创作,在泱泱花鸟画的家族中,是一个别具风采的“异类”,是对人物画传神本性的巧妙借鉴,我们可以说他的画是花鸟的,分明也是人性的,也可以说成一篇文学作品的“图说”。叙事与拟人,是诗性中的原动力,是本能的释放。好的艺术品都具有诱惑性。相反,如风过耳,如霾障目,如蜡入口,都是没有营养的伪艺术。朱全增的这类作品,使稍有文学阅读经验的人迅速获得似曾相识的朦胧美,从而拓展了花鸟画的受众群体,也拓展了社会的审美视野。

二、              奇特的想象与“悖常”的哲学。当下的艺术,伪劣之作泛滥,精品神品难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市场经济下,艺术家很难挣脱名缰利锁,这固然是原因之一,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诗性意识的缺失。想像是诗性的重要特征,诗性的想像是天马行空、大鹏展翅、无名利累,无定势累,无戒律累;所到之处,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移山填海,弃杖为林,吞吐星月,剪裁四季。。。。。。没有想像更没有诗性,奇特的想像造就崭新的意象,构筑崭新的境界。想像,说来容易,怎样落实到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上呢?朱全增的手段是“悖常”。

“悖常”,就是变形与夸张,表面看有悖于常态常理,实质上却是常态常理的高级形式,有了悖常,形而下的物体才会具有形而上的精气神。

朱全增画枝干的造诣可以说炉火纯青了,枝干承担着一幅画的气势、寓意,他的悖常就突出地体现在枝干的处理上。他的紫藤、葡萄、石榴等,其肢体主干下部,大多左盘右旋,虬劲扭曲,层层互应,状若蟠龙,极尽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极尽恢宏壮烈、长虹贯日的气势,也极尽挟古揽今、一匡天下的理想。我曾经向他求教一幅主干结满疙瘩的石榴,问他这样的变形与夸张是否合适,他说“取其意取其势,并没有夸张。之所以把疙瘩画这么大,是因为每一个疙瘩代表一个朝代,这是颗一千多年的石榴,它身上系结了唐宋元明清!”朱全增的画犹如醍醐灌顶,再读这幅石榴,就有了挑灯读史的沧桑感。朱全增画叶和花,同样注重夸张,长者漆黑,只几片就锁定了时空;嫩者似在有无之间,情意绵绵喃喃自语。朱全增的花和叶,总能叫人领悟到其中的血缘关系与伦理秩序。说道悖常,不得不说他的木棉树。最让他倾情的是海南的木棉,当地人尊称英雄树。木棉树姿挺拔,高贯入云;花红如火,染红青山;身上有刺,令一切邪恶不敢冒犯。木棉,往往是一颗木棉独自守护一座山头,一方原野,是山和原野的灵魂与旗帜。癸巳年的大年初一,在三亚槟榔谷的一株木棉下,立着三块解放此地的烈士纪念碑,朱全增从碑顶上捡起一朵刚刚落下的木棉花,久久凝视,潸然泪下。朱全增画木棉二十多年了,每每见到木棉,崇敬与激动溢于言表。他话木棉,截取一段主干后,把重点放在木棉树冠的枝条上,他画过多年的油画,借助西画中的一些绘画手段,对树冠支干、次支干、小枝椏横向伸展,它们的穿插聚别,跌宕起伏,交织缠绵,牵挽随缘,犹如千百人的手臂,巧夺天工地组合在了一起,铸成了一个充盈着力量、意志、豪情的生动壮丽的三维图像。读画知人,这是朱全增隆重推出的道德理想与生命信仰。朱全增的木棉,正应了他的同宗朱耷的话:“气象高旷而不入狂疏,心思缜密而不流琐屑,趣味冲淡而不近偏枯,操守严明而不伤激烈。”

我们不得不指出,花鸟画的“悖常”手段是一个“险招”,以我有限的识见,这似乎是朱氏的“独家绝活”。朱全增正是凭着他的工笔基础,凭着他独到的艺术视觉以及对生命的深刻认识,才能做到严重取胜的。

三、              主客的交融与天人的一体。诗性的思维区别其他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主客不分。“观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山”与“海”等等客观物体,成了驻馆情感的载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全增古文功底深厚,他最喜爱的正是那些想像独特、情感丰沛的主客交融而臻天人合一大境的诗句。读朱全增的《大塘放歌》,兴许你会想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他的《香染九垓》,兴许你会想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读他的《一株独放天地魂》,兴许你会想到吴昌硕的“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读他的《东篱把酒黄昏后》,兴许你会想到当代诗人冯树良的“横笛吹鸟落,牛角挂夕阳”。。。。。。朱全增的笔下,万物交融,有心有声,有情有义,共生同存尊卑,血脉相通-------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大境了!

关于主客关系,除了追求铸融大境外,朱全增更是匠心独特,在每一幅画作的景物布局上,尤其重视主客(主宾)的和谐。他认为,传统的花鸟画过分强调主宾关系,事实上往往贵“主”而贱“宾”,宾主相隔,“宾”仅仅是“主”生存与活动的一个背景,甚至“宾”成了可有可无的奴仆,抑或成了一幅画的赘瘤,症结在于画家心不“公”,画家要做到“物有主宾,心无尊卑”才行。朱全增的《国色和春启东风》,牡丹和石头的关系相声相谐,牡丹为主,石头为宾,但是石头是不可或缺的。牡丹娇艳富贵,却是难抵风雨,石头给了它力量与信心;牡丹色彩绚烂,几块石头便驱褪了俗浮气;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孰道沧桑?石头就是忠诚的见证人。反过来,石头拙朴凝重,牡丹却又给了它几分灵气,也映衬出石头的刚毅。画花即画石,画石即画花,所谓木石一脉,天地一体。即便是纯粹的画竹画梅画葡萄画水仙画曼陀罗。。。。。。。其枝叶花果皆有主宾之分,画中可见顾盼提携,可见疏密掩映,可闻互应起伏之声,可闻气血流畅之韵。朱全增说:“墨分五色肉眼可看,而笔笔含血是要用心才能感知到的!”

苏东坡说过:“凡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同样,凡境界之高下,视其胸襟。了解朱全增的人,无不钦佩他的人品:心地干净,风貌磊落,知行合一;有朋友说过他过于单纯,难以适应红尘滚滚的市场经济时代。在我眼中,朱全增除了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更是一位“诗人”,这不仅因为他写了许多不错的古体诗。在希腊文里,诗人就是创造者;袁枚对诗人的定义更为精辟:“所谓诗人者,非必能诗吟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不识一字,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非乃诗人矣。”诗人朱全增是个孜孜求进的人,他酷爱艺术,他为心灵而画,为这个时代而画,为自己的民族而画,他的高歌或吟哦,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作者系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

                                                          编辑:当代美术家网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