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淡泊柔情,在风骨之间——读赵清国先生书画作品有感发布时间:2017-2-17 10:54:03 点击率:1800次
淡泊柔情,在风骨之间 ——读赵清国先生书画作品有感
清国先生,山东安丘人,毕业于武警工程学院。缘于家学,自幼酷爱书画,初为军旅画家,因尤好画竹,被誉为“军中竹痴”;为续画缘,放弃诸多尚好去处,执意转业至济南市文化部门,活跃于济南市书画界,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画展,屡屡获奖,备受关注。为谋书画精进,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宋代以来名家书画,深造于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毕业作品受到田雨霖 、张彦青、张志民等知名书画名家好评。 清国先生以为山水花鸟皆可传情,以笔情墨趣为高逸,以能与观赏者灵犀相通为最高境。其画作多写意花鸟,且擅工笔,花鸟设色富丽鲜艳,生气奕奕,精准的造型加上情趣化的渲染,构成了清国先生画作的基本风貌。他醉心于水墨花竹,驻足于天趣盎然的水陆禽鸟、苍松及古树、林泉高致,所描绘的鹊鸟飞行栖止、群禽偎依嬉闹,神态不一,气韵流畅,快乐平安、富贵吉祥、慈爱和睦、柔情蜜意等阳光明媚的主题占据其画作的大部分,每幅画渗入了画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顿悟,由此密切了人与画的亲和力,而不仅仅生硬地玩味技巧。《燕归来》、《情深深》、《紫气东来》、《一路欢歌报平安》等画作色彩浓烈而不媚俗,柔情浓郁而不做作,充分表达出画者的情怀意趣,令人徜徉其中,会发自肺腑毫无芥蒂的爽心的笑,倍感岁月如此之静好。 花鸟山水一直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发展至今,勾、皴、擦、点、染,写意工笔,笔法充沛;粗干细枝、土坡石廓,鱼虫花鸟,飞禽走兽,内容丰盈;以小见大,以虚衬实,文人气节,墨客风骨,章法意趣全备。仿若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另一个瑰丽世界,世世代代的画家游曳其中,上下采撷,加之时代的个人的特点,代代传承着创新着。 清国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传承创新者。其画作工笔设色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有以笔墨简劲的线条来呈现,更有以艳丽华贵的设色意象来表现,绚烂奢华、浓妆重彩也不觉得艳俗,颇能令观者动色。其写花鸟,菊花、牡丹常用勾勒法,用赭色、胭脂染色,再以墨色或白线勾勒,效果酣畅,收放有度。而禽鸟多没骨,设色丰满,神态各异,感情驿动,密切交流,相互呼应,一派祥和跃诸纸上,造型隐约有西画之三维空间气息。《春晓》一图中以墨石为“底”,红黑、朱砂、赭色染鸡,水流在“侧”,竹立于“后”,远近、大小、疏密,张弛有度,整幅画墨色酣畅,画风富丽且无厚腻之感,突显其内在修为之深厚。 竹石历来被奉为画中高品,意指非文人旷怀为之不能尽其情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军旅生活锻造了清国先生一生正气,论起国事天下事,不容他人一丝瑕疵论调,面红耳赤抢辞驳斥,顿显铮铮铁骨;做起画来,却是静默安然。其尤爱林泉墨竹,放笔纵横,如意挥写,力在放逸中寻求法度,追求一种超然的林泉之趣,正可谓淡泊风骨正在其间,汇成一股给人以震撼的审美冲击力。其画作《双鹊林泉图》中可窥一斑:画面上翠竹临风、山泉荡漾呈现出放逸之姿,笔墨遒劲,但两只翠鸟仍带有工笔之意,相对谈笑,神态灵动,令人艳羡。其墨竹或用墨,或用色,浓为面,淡为背,红竹颇有文同意趣,绮丽稚拙,间或还隐约流露一丝桀骜;墨竹用色温厚,形态卓而不群,气则清丽高洁。《寒食节》一图,绘一组风竹,于石间水上,幼竹之点、灵动俊丽,成竹之线,秀峭劲挺,水流网络,缨络而下,仿若有声。画家截取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逆风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叶远近,大小、转侧,表现生动,笔触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其山水作品染,勾、皴等笔法结合,山石,松林,水流,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各得其所,自然之灵秀、人文之气度,表现的淋漓尽致。颇得前代画家风韵,显见其技法功力,内在情怀跃然可见。 清国先生也工书法,墨量饱和,墨韵丰腴,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胜在趣韵,妙在平和大度、雍容不迫,类其画。 中国书画的传承和发扬,得益于历代画家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祝愿清国先生书画艺术更上一层楼,为中国书画的发展增一块砖、添一块瓦。 (作者:文学硕士、济南市文广新局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