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刘扬谈个人感受发布时间:2016-12-9 20:43:27 点击率:1374次
刘扬谈个人感受 纵观历代有作为的中国画名家,都是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在绘画语言上,有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正是历代名家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而行,才推动了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绘画语言虽出于手,实则根于心,包括工笔虎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均靠的是感情、靠的是思想。思想观念更新了,新的表现手法和不断变化的形式,不过是相应主观思想变化的反映和结果。 观念的更新,工笔画的多样性也是现实的要求。工业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的进步,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新时期,随着人性的解放、生态平衡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反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烈。所以,当今花鸟画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更多的满足人们“复归自然”的愿望,在虎画的创作上,也理应通过绘画来反映人们对生态平衡的关爱和对绿色世界的渴望。同时,随着现代生活的信息化、多元化和快节奏,人们对各种物象、景观和周遭的种种,内心感受上与古代农业社会已大相径庭,使得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新的感受和变化,就要求绘画作者以相应的作品来表现。而且,作为“当下”的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其主观感受也必然地反映到作品中。但是,这不意味着拒绝对传统的继承,创新否定传统就如无源之水,传统作为创新的“制约和牵制”,反而能使创新不断发展。 理顺了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了正确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这时就可以认真思考绘画的主题了。但是,由于绘画创作所呈现形象的直观性,人们往往误认为在绘画作品中,画的是什么,作品就是什么主题。构思的拘谨狭窄,主题的单一肤浅,无疑是当代虎画创作的首要障碍。在很多虎画作品中,有许多仅仅是局限于对虎素材原始状态的复制。事实上,虎画的创作同样需要主题的深挖,同样讲究“比、兴”。回顾虎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巧妙构思,一花一草,一事一物,无不可以激发出虎画创作的灵感,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以小见大的主题表现。无论是清丽的山水、苍茫的雪原,还是罗汉神灵、菩萨佳人;无论是敦煌壁画、皮影剪纸,还是石刻符号、青铜纹饰;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远古的,现代的……所有的,都可为创作者的思维服务,为以虎为题材绘画的主题服务。这样,与虎融合表现主题的题材面广量大,创作思路也会随之开朗,为虎画创作主题的“深、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例如笔者想要用虎画去表达“从善如流”、“祈愿美好”这样的主题时,翻阅了大量有关虎文化的资料,发现有许多传闻是关于寺僧驯化老虎,使老虎也修禅,得了正果。例如《中国虎文化》有这样的收录:明代万历年间,黄山有一高僧普门和尚,驯一猛虎,日为猛虎说经,虎悟道,收为普门弟子。当代画家绘制的《普门和尚说法图》,就是以此故事为原形的,感人甚深。受到这一启发,笔者尝试将最具佛教意味的敦煌壁画元素,运用到虎画的创作中,《隔世箴言》、《护法》、《往生》等敦煌系列虎画作品,都是围绕“感念”、“感悟”、“感恩”的主题创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