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花鸟画资讯

浅谈拓宽中国画的语言

发布时间:2016-4-25 7:53:14    点击率:1639次

浅谈拓宽中国画的语言

董成伟·南通书画研究院

 

    中国画历来将水墨发挥得淋漓至致,是否能在中国水墨面中拓宽色彩的表现空间,是否需要色彩来互补,在中国画论坛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中。 

    然而重墨轻色,是中国水墨画的悠久传统。从唐代的王维就提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言道出中国画就是水墨面。自此之后历代文人画家整体放弃对色彩的追求,色彩在文人水墨面中逐渐退到附属的地位。纵观历代中国画精品,都把水墨面放在主宰的地位,就是有些色彩也大多数把其当作填料,就算以色彩为其重要的工笔重彩,也仍是勾染墨色之后才辅以色彩,色彩总是处在臣服的状态,先墨后色、以墨带色、为墨设色、色随墨走,色为墨辅、色依墨存,总是天经地义。近千年以来中国水墨面守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法度,以此衡量框定一切,牺牲了艺术创造的无限丰富性,束缚了中国水墨画发展无比广阔性,这种文化现象延续了近千年。由于这种极端对水墨的追求,确实也锻炼了笔墨,发展了笔墨,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达到无须色彩来表达的境界。   

    到近代由于历史的延续,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都感到举步维艰,沿着传统的文人画走下去,总觉得难以跳出.丢掉笔墨去追求色彩又觉得离中国画太远,失去了中国画具有的笔墨神韵,这是一种两难的境地。于是追求水墨画与色彩的互补,拓宽中国画的语言成为当代众多画家思考的问题。

    本世纪初,中国画坛上以林凤眠为代表的留洋学子,给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生机活力。水墨与色彩在林凤眠作品中结合得十分协调,线、墨、水、色彩的运用统统揉合在一起,色彩的丰富,色相的浓重,臻于极限。当时在中国画坛有着极大的震撼力,成为中国画中水墨与色彩互补的大师。

    当今追求水墨与色彩共舞的画家,已在中国画坛上纷纷树起自己的旗帜。近期《美术报》对中国画水墨与色彩的互补展开学术讨论,争鸣者提出这是“寻求中国画创新的突破口”,“色彩是中国画变革的手段”等等。在中国画中可以不可以,应不应该以及怎样发挥色彩的潜力?怎样充分旋展色彩的表现力?由此就涉及到我国传统绘画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弘扬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国画,我以为一是要弘扬传统,在中国美术史上,色彩的应用上也有它独具的风采,如建筑、陶瓷、染织、刺绣、服饰、漆器、民间艺术和宫廷艺术和各种色彩,完全可以吸收到中国的水墨画中去。二是借鉴西方绘画中色彩的构成,大胆地融合各种西方绘画的色彩,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世界性的色彩宝库,中国水墨画都可以从中借鉴,更有工笔重彩画、古化壁画、民间绘画都能给新水墨画有益的启迪。

    寻求笔墨与色彩的互补,我们还可以从绘画材料中进行创新。如某种材料造成某种材料的艺术效果,只要宣纸这个载体能够承受得了,能够在宣纸上发挥其效果,我们应不拘一格地选用各种不同性能的颜料,除原有的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丙烯、化学纤维染料、油画棒以及各种矿物颜料都可以尝试运用,都可以融化到现代水墨画中去。只要整体上我们的中国画作品不要失去写性,能够张扬出民族文化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之魂的都可以进行大胆地探索。什么流淌法、渗透法、沉淀法、泼彩法、冲水法、拓印法或者别的什么法都可以不择手段,都可以将水墨与色彩结合得维妙维肖,甚至可以把色彩的表现力推到极致,从而建立新的水墨色彩观。

    近年来我由画西洋画涉入到中国画之中,深感到中国画精神之博大,文化底蕴之深厚。我非常赞同引进西洋色彩,确实是为中国画输入了新鲜血液,色彩必将给中国水墨画带来新的曙光。拓宽中国画的语言这是一种优势互补,决不能因色彩取代笔墨,而是要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寻求水墨与色彩的契合点。中国画要注入笔墨与色彩共同的神韵,成为交响变奏曲,墨与色互补大有文章可做。

    我在中国画创作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使笔墨与色彩尽力发挥,我发现再强烈的色彩,纯度再高只要有了墨色,就觉得十分平和,有了墨线的调和整个色调如同一匹烈马立刻温顺下来。在画面上有时墨色太重,用色彩向墨团中挥洒,其渗化的效果有意想不到的美妙,立刻透出几分清新的感意,画面立刻觉得透气,把本来过于工谨的画南变得十分朦胧,而且画面统一整体,调子十分协调。所谓墨破色,色破墨,浓破淡,淡破浓,墨色组合,线面渗透将构成灿烂的中国画新世界。

    以色助墨,以墨助色,发挥中国水墨画与色彩的双重魅力,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必然之路。寻求水墨与色彩的互补是时代的需要,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正迅猛地向前发展,而被世界所注目。艺术为时代服务才具有生命力,要表现中国画恢宏的气势,要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必须要拓宽中国画的语言,拓宽中国画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画需要一种崭新的风貌来表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不能拒绝向外国优秀作品学习,要看到国与国艺术的交往,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至今有人认为吸收西洋画色彩中国画就不纯了,这是一种偏见。可以说,中国绘画几千年来前人就是留下色彩这薄弱之处,给了我们后人在这突飞猛进的时代里有了用武之地。

    总之,引进色彩,拓宽中国画语言是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但我们要坚持中国画的东方神韵,坚持中国画千年来的优秀传统,而决不可倾到西边去,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