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花鸟画资讯

遗貌取神与笔在意先--陆越子

发布时间:2016-4-25 7:48:49    点击率:1508次

遗貌取神与笔在意先

  陆越子

    中国画表现形物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即精神实质。其乃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者,乃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即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那么,一个画家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表象把握深藏于形物内的根本属性,绘画才能有的基础。

    战国荀子曰:形具而神生。

    晋顾恺之曰:以形写神。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曰:应物象形。

    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曰: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具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

    明陆师道曰:写生者贵得其神,不求形似。

    及至清石涛不似之似似之、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

    中国画由追求形似衍变为追求神似,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这是由形具而神生遗貌取神之艺术的衍进。遗貌其实并不是完全抛弃形貌,而是将形貌降到服从的、次要的地位;取神是将形物的本质提到了显要的主导地位。我以为:中国画在此方面的实践远早于理论的提出,或者说是理论源于实践,再指导实践进一步升华了理论。比如说:南宋时期的绘画理论对于形物的造型要求是应物象形,形似为上;而此时期的梁楷却已泼墨写物造型了,他的《泼墨仙人》图上的人物,除面部、胸部用细笔勾出轮廓外,其他皆用巨笔阔笔横扫,每一笔既有墨色酣畅,又有水分的淋漓,十分纵肆狂放,已达到旁若无人的程度,那造型、那神态,额头特大,几占三分之二,五官挤在面部下端,垂眉、细眼、鼻扁且大,嘴角下垂,既显得醉态可掬,又诙谐滑稽,体现了作者对于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性和创造性,显现作者对于仙人本质精神的认知与把握。斯作经久流传,至今神采奕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可谓是中国画遗貌取神的光辉范例,个中体现了写意的精髓,这乃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中国画的写意和其他艺术一样,始终围绕一个意字,诸如意趣意念意境意象意兴等等,中国画所的就是物象的,而不是物象的形状,正因为强调写意性,中国画才在衍进发展中出现有对大彻大悟的青藤、八大、石涛、白石诸古今丹青圣贤。

    说到,我以为实际上是画家要依据形物的客观特征,结合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情操将其理想化、人格化的结果。这结果最终体现的是绘画的神韵。如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亦可谓。明徐谓作《水墨牡丹图》题跋曰: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终不是此花真面目。这里说的是泼墨牡丹虽合主观之意,却未合客观之华彩富贵之意,但其重视借客观之物抒发主观之情,从而更显现了尊重客观之本质的意念,即毕现。

    千百年来,画家作画无不重。纵阅画史,画意的理论升华远远落后于画的实践与表现,直到北宋人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明确倡导境界之说才有其端,其曰: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作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情相结合的审美意象,通过笔墨传达于宣纸上显现其出的神韵,从而产生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

    密不可分。唐王维作画谓之意在笔先,宋韩拙亦曰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清之薰亦曰作画必先立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古人甚至曰作画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清郑绩《梦居画学简明·论意》)。这似乎成了千古不变之真理。

    我在经年的绘画创作与美术教学教研中,对中国画创作的写意特点、精神作用、心理作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方面俱作了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我感到作画一味主张意在笔先最终则会束缚艺术的再创造与升华,以至束缚作品神韵的表现。此论尽管我已在拙文《笔在意先意在笔先》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是,我在此仍要再作强调。

    意在笔先,如同栽小树,栽前要先挖坑,植入培土 ,而后浇水,甚至捆绑木棒以求曲直。

    笔在意先。则如同是小树长大,无需这些繁冗过程了,一任自然生长,极尽天地之造化,或巍峨雄奇,或清雅瑰丽,自然中规,岂不妙哉。

    意在笔先,长期以往,从习画到作画,落笔之前,打粉稿有之,既使有凝神落笔亦难脱千遍一律之缶臼,细究则是自己重复自已的一图一景,甚至仅仅是默写先贤的一招一式而已,难见主观与客观交融统一的现于画上,所画不见生机与新意,这也就是人们谓之一般的原因矣。

    君不见,傅抱石先生作画,往往藉酒倾吐胸中丘壑,挥毫豪放直率,气势磅礴,一任性情喷发。此时,谁知他笔下意为何物?何处又有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亭一人?只是浑然天成一种关系后,才根据笔墨浓淡肌理的意象而收拾具体形物,最终显现出画境。当然,先生生前这般作画并没有提出笔在意先的艺术审美理念,但他却是这样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践了。

    我在绘画实践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且有志在此多方面的探索,我以为一个画家在掌握基本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技巧后,不妨与意在笔先反其道而行之,尝试笔在意先,或许能够获得使料不及的艺术快慰与效果。我作画的是:画什么?大前题心中是明确的。怎么画?意在笔后,无形放笔,直抒胸臆。行笔之中再作思量,根据笔在宣纸上运行的笔墨肌理和自己的情绪决定具体物象,笔墨的浓淡、轻重、干枯、湿润、缓急等艺术因素时刻左右我的情绪,我的情绪则支配笔墨,纵恣而去,挥洒而来,借助传统笔墨的理念,在宣纸上留下纵横张狂的点、线、面,尽是画家的情绪符号而已。作画初始,追求笔墨的形式美与快感,横涂竖抹,全不经意,无绳墨之矩,无形象束缚,笔到之处,其意自成。而后,根据自己所感悟到的形物之印象择其优而收拾具体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快哉妙哉!我作画看似漫不经心,挥洒自如,实际却笔无妄下,下笔有;运笔一波三折,变化贯气,气脉连贯,笔墨变化而又统一,干湿、浓淡、粗细、长短、横竖、顺逆、轻重、快慢,参差互用,刚柔相济,求其峥嵘、苍润、生涩之艺术效果。

    对此,有人说我的艺术主张是反传统的。我以为则不然。尽管我先施笔墨后求意,但整个笔墨理法仍旧是传统的。虽说笔在意先,但行笔之时决非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是有意升华无意,所谓无为而不为,实则有为;所谓无法即有法,那是更高层次的有法。中国画发展到宋元已达高峰,明清以来除了完善,在形式组合和形象构造主面,形成了程式化、符号化的创作套路,在理法方面并无超越,徐渭、朱耷、石涛的点滴突破,就在于能够自觉且有勇气破除旧规,他们有自己的艺术主见。我辈既是高校美术教师,又致力于此探索,要发展中国画,不有点有别于传统的艺术想法,断乎是难以有所建树的。

    书画之妙,妙在神韵。由以形写神遗貌取神,历史走了千百年。意在笔先由唐朝提出至今亦是久远。笔在意先已经有先贤实践之,而今我旗帜鲜明地提出并有意识地实践之。我认为,有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在左右着我,其落脚点都是的实现。

    如果神为形使,笔下则有形无神;反之,形为神便,笔下必然形神兼备。我强调的笔在意先,实则是为了更显其神,这与先贤创见的遗貌取神之说,是有相通之处的。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