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画资讯

对艺术家说

发布时间:2016-4-23 22:23:27    点击率:1338次

    市场 
    我不太赞成在道德上过分谴责艺术家走向市场,正如当下知识分子谈论“重塑”人文精神时,以极端的反感看待社会商业化,将事实上恰恰是社会商业化带来的某种历史机遇痛斥为堕落,他们看不到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会被市场取代,而市场的建立不会比政治意识形态更压制自由的生机,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萌芽,知识分子被市场p下昏了,以一种不合时宜的思想感情面对现实,判断肯定要出差错。 

      并不是说,我无视艺术家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种种丑陋表现。我老是对艺术家朋友说,你们嘴上说的那一套自我辩解全是鬼话,被包装或者自我包装,左右不过是为了多几个酬金,有些像白领职员的角色,为换取老板的喜色不惜陪笑脸,迎合讨好,我周围那些靠作品生财的艺术家,已经闭口不谈艺术二字,他们或许会认为那是空谈,是矫情,他们只是按照老板的要求源源不断制造作品,按时领取酬金,那确实是实在的。金钱是商品社会的上帝,这个上帝同时是邪恶的,只鼓动人们无止境的私欲和享受欲,毁坏灵魂和意志,可是我看到这么多艺术家心甘情愿献出灵魂,换取肉身的满足,而且沾沾自喜。他们不是虫豸,有的是自尊心,甚至自尊得狂妄,或许认为自己的行为理由十足。可惜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出卖自己,自轻自贱地卖光自己。 

      不过这是一个方面,全面地看,市场对于艺术家的独立性的确立,似乎可以说是艺术家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必要前提。从几十年来的艺术现状分析,当下的情况是最令人满意。这意思是说,艺术家利用市场本身的多样化需求,得以完成自身的建设,从而体现自身的理想。艺术家的独立,既包括灵魂与意志的独立,也包括经济的保障,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人要吃饭,才能做事(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至少在我的视野中,不少艺术家得到了市场的恩惠,他们有了确立独立性的基本条件。其实,历史经验早证明了,不要怀疑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忠贞不二。他肯定愿为艺术献出一切,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目的。市场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都不会于他产生致命的诱惑。艺术才是唯一的。 

      自我 

      在许多强调自我的艺术家那里,恰恰看不出自我的闪光,因为他们仅仅把自我等同于自私,等同于个人私欲的实现。在当下社会,真实的自我感受往往是极其不确定的。当下的人不一定具有当下的感受。他们要么受内在欲望的蒙蔽,要么被外在的实在所迷惑。“我在”是逐渐转变成“他者”成为某种实在的影子,或者说(用较为“陈旧”的概念)被异化为自我的对象,一个被对象化的人,至多是“大众话语”中的一分子,一个简单的零件或螺丝钉,在人人所具有的自私中,你被溶化了,被一种颜色涂抹了。艺术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这是艺术创作的性质所决定。如果纯粹的自我不一定存在,但它指向的含义是实在的。我是我在的个体,是我的主体性标志。它凸现于艺术操作过程,同时又随时具备挑战性,一方面为了捍卫某种固有的永恒的东西,另一方面迫切地准备君临自己的世界,成为自己坚定的统治者,与私欲的膨胀彻底相反。它甚至不愿意得一己之利,鄙弃私欲从而获取某种普遍性,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意义上,具有真实自我感的艺术家都不仅仅是个体的。他的主体性标志某种历史倾向,文化品格。其实,就艺术家忠于艺术的本质说,并不是使命使然的,而是一种缩命,一种必然。你是艺术家,就天生要为艺术去生去死。正是这一点确证你的自我,与俗流截然分开,得与失的分量都只在你个人心灵的天平上得以区别,因为你要的是与众人不一样,你凸现的也正是这种不一样。 

      抗拒 

      萨特关注人的自欺,自欺在形式上成了天性的一部分,为了给予自我安慰和希望。我想艺术家不会承认自己堕落,尽管他可能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抗拒如何成为自觉行为,首先是终于在自欺的满足中醒来,你意识到自己并不伟大、并不幸福。只是因为长期处于迷幻之中,被外在对象的幻影所眩目,既看不到内心的真实意愿(除私欲之外别无其他),也找不到外在于自身的价值标准。按照现代神学的观点,你与上帝相遇是在希望救赎自身的祷告中,它的含义要比单单做到洁身自好更丰富。光是心中有上帝还缺少存在的丰富性,缺少存在的坚实分量。不妨运用一句以往惯常运用的语言,不该在现实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也就是说,存在本身便是存在者的抗拒对象。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抗拒,就其实质说是最为直接的。不仅体现创造者的独特感受,同时也是对于自由状态的无拘无束揭示,达到自由境界并获取对自身与艺术的主宰。一个艺术家对我说: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挑战时,才感到血液沸腾。我理解他的意思,挑战表示更主动的抗拒。他感受到自身陷入俗流的包围,某一天突然产生激情,接着便判若两人,从温顺的绵羊变成矫健的雪豹。我们难道没有在清一色的实在中沉沦过吗?以前是意识形态的奴仆,现在是金钱的奴仆。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时说,自然界有极其丰富的色彩,而现实生活只有一种色彩(他是说官方的色彩)。毫无疑问,清一色的东西都是坏的,都是扼杀人性的。如果艺术家不抗拒,他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便毫无价值可言。 

      在我接触的众多艺术家中,把艺术看得伟大并从而体验真实幸福的艺术家为数极少,而只有他们才理解自觉抗拒自身与对象的诱惑是多么重要,他们是辉煌的艺术史的组成部分。 

      超越 

      说到底,艺术家对存在的超越就是对艺术现状的超越。这是就事物的结果而言,同时也是就艺术家的身份而言。正如前面说的,抗拒的对象是存在本身,但是抗拒的结果应该是超越的。当下的艺术家的最大问题在于创作动力的匮乏,艺术家普遍处于无力状态,无热情、无想象。并不是说对现状的某种不满便能够激发动力。我们耳朵里灌满了牢骚声和不满声。艺术家看起来谁都未被蒙蔽,谁都能头头是道指出现状的弊端,至少从三个方面看是这样的。首先,前卫艺术家因为逐渐积累了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经验,他们声称是自己所处的外部条件妨碍了创作的进展。天才与激情遭到抑止,否则完全有资格与国际间的大师平分秋色。我们故且承认中国的前卫艺术(在不追问这个概念的准确性的前提下)的合法性,并把它放在当下艺术的最高层次加以检讨,结论是否与他一致呢?在我看来,问题恰恰不在它的重要性,而在它本身包含的可笑性之中,可笑而荒诞,这就是其中的秘密。其次,我们确乎被眼花缭乱的各种展览弄得目眩,以致难以判断。全国美展和各个“提名展”掀起的热潮还未平息,立即有其他的众多画展,名家的和新秀的,但是我们看不到风格,看不到深度,只有急功近利的东拼西凑,以怪异来冒充新颖,或者纯靠耐心的精工细作来取悦别人,这样的艺术家说,我们需要积累,西方有了几百年油画史,不能要求我们在十几年内确立风貌。听起来是没错的,但是却忽略了实质,艺术仿佛是纯粹的手段或技艺,与精神与灵魂无关,无怪乎我们只看到形式的躯壳,空洞无物。因此不会被激动。再者,艺术上的民族主义者往往痛骂国人忘本,数典忘祖。我们的祖宗是伟大之极的,但是子孙失去了荫庇,不被人看重了。他们被冠以保守者,我却以为他们一点也不保守,因为他们无东西可保可守。如果硬说保守,那就只能说保守着“无知”二字。这一切都呈现我们眼前,有时仅仅隐匿在乱哄哄的表象之后。艺术家不该靠别人教诲,超越是自身内驱力(借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所使然的,是对于艺术现状的真实了解之后的某一临驾之上的魄力,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进入并推动艺术史。 

      缅怀 

      有抱负的艺术家都会把理想的着落点放在历史上某个大师的那里。崇拜大师的足迹、人格、作品,完全可以说大师的魅力是永存的,这种永存既是时间的,又是生命的。人们从中发觉艺术给予人的时间与生命的奥秘。也许人类理性的悖论永远警示我们:大师是路标,同时也是路障。正如米开朗其罗说的,我的天才将造成无数蠢材。然而我相信艺术家得到的是大师的恩泽,像阳光雨露之于植物,失去大师的激励,艺术家的心田就会枯萎,就会丧失努力的目标,崭露头角的毛焰对我说,我离不开戈雅、德拉克洛瓦。我了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有追随心目中的偶像的倾向,这奠定他们不断追求的广阔余地。自然,具体的某个大师还仅仅只是明确的目标。从本质说,是艺术家所拥有的超越存在的雄心。大师的目标与现实的目标在许多场合是冲突的,你远离你存在之实在,逃避也好抗拒也好。总之,你注定处在社会边沿,就像昆德拉的经验(反抗意识形态专制,同时反抗西方价值观)。你是本能地拒绝被同化和驯服的(所谓反媚俗)。从精神的联系看,你并不孤单。缅怀大师吧,你会感到自己的情怀也是博大和深广的。

    作者:李小山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