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志(石东)
余国城
郑向农专栏
王超然
韩世明
伍文胜
陈庄
马连祺
王凯
沈小皴
石鸿
张弓 金利
李宗玮专栏
任重
王士彬
宋静亮
初中海专栏
张凡峻
方宪军
田百顺
丁再献
高清磊
吕学海博士
刘文海
李平
缪伟国
袁大川
王祝之·王南
荣润
李荣生
伊和君
杨涛
孙兆成
顾奇峰
殷允功
邹贻让
李秉檀
冯占奎专栏
刘星
王孔华
朱德福
朱全增专栏
娄本忠
董二源
刘传训
张继涛
吴玉田专栏
樊明朝
妙莲
武勇
赵大郡
唐志珍
龙则霏
高远龙
了尘
徐曙光
梁军
伯鸿
秦元增
苏继彬
徐立业
王思懿
唐迎春
李念东
王义平
雁廷
程国治
高亢
关耀久
刘祜
魏茂露
杨波
曹玉梅
张亚
宋霞
王志刚
吕洪生
张勇
石巍
白军正
张成泽
陈国祥
周末
牛庆谋
高岱专栏
李珂钧专栏
刘兆鸿
张学刚
刘光达
李炳武
赵清国
白晓
王传友
孔宪华
刘亚东
周强
党晓冬
徐玉华专栏
程乐静
刘扬
栾艳华
徐磊
孙文松专栏
刘化雨专栏
于洋
刘志红
徐世立
崔士英
刘玉璞专栏
曾昭明专栏
夏广怡
寿一峰专栏
王平
宋庆国
晋葆良专栏
房军
赵德勋
王建明
朱春湖
陶古专栏
郭执铨专栏
张乐毅专栏
李稼夫专栏
黄彬
高月塘
薛伟东专栏
刘岩
孙敬会专栏
李光新
张兴华
张伟宁
吴越
王胜华专栏
郭英培专栏
杜仲增
徐康专栏
张克华专栏
赵圣燕
张仲亭专栏
王立志专栏
胡伟东
魏杰
李伟
李丽
张旭
刘春宏专栏
张跃进专栏
陈乃斌
王玉殿
陈惠东
曹立华
王旭东专栏
朱学达专栏
杨枫专栏
程风子专栏
董广鲲专栏
孙墨龙专栏
尹延新专栏
李崇庆
陈凤玉专栏
张洪源
李广平
韩学中
南海岩
卢禹舜
赵佑铭(执白)
郑培靖专栏
荀士
倪惠明
杨晓阳专栏
何加林专栏
张望专栏
李翔专栏
袁武专栏
徐永生专栏
宋丰光专栏
曾先国专栏
赵卫专栏
何家英专栏
马海方
王小晖
岳海波专栏
梁文博专栏
史国良专栏
孔维克专栏
梁占岩专栏
路永仁专栏
白云乡专栏
老圃专栏
周逢俊专栏
张志民专栏
王伟专栏
田黎明专栏
范扬专栏
满维起专栏
苗再新专栏
王阔海专栏
冯远专栏
王明明专栏
唐用力专栏
陈全胜专栏
孙庆春
徐鲁白专栏
王雪峰
赵建成专栏
王镛专栏
刘二刚专栏
潘公凯专栏
张复兴专栏
龙瑞专栏
何水法专栏
霍春阳专栏
孙其峰专栏
刘大为专栏
蔡超专栏
卓鹤君专栏
吴泽浩专栏
项维仁专栏
石倩专栏
范奉存
杨力舟专栏
张宏宾专栏
郭志光专栏
贾又福专栏
程大利专栏
王有政专栏
萧维永专栏
杜滋龄专栏
吴山明专栏
刘国辉专栏
郭怡宗专栏
石齐专栏
丁宁原专栏
范曾专栏
蓝立克专栏
贾平西专栏
于志学专栏
曾宓专栏
刘文西专栏
喻继高专栏
方增先专栏
杨之光专栏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书法资讯

如何理解苏轼的“我书本无法”

发布时间:2016-4-23 21:47:24    点击率:1844次

如何理解苏轼的“我书本无法”

凡学习书法的人,恐怕都知道:书法离了法度,是不可能成其为书法的。而作为写下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却说“我书本无法。”未免让人有些感到难以理解。难道是他所仗几乎无人可及的才气而藐视法度,所以当提笔作书时便任意发挥,根本就从未遵循过什么法不法吗?或者是他压根就自成其体,独树一家,所以也就无法可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以己之为而证明:无须遵循什么法度依然可以在书法上取得很高成就的吗?这可能吗?

在我初入书法之门,一天不经意间看到了他的这句话时,实在无法断定他的这种说法合不合乎道理,也无法明白他说这句时的本意所在。只是觉得他既然会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决非胡说八道。因为他的书法成就摆在那,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而且别说早被人定为一代宗师,还一直广被后人习之了。但问题是,如果按照他的这说法,那么对人们大都常说的没有继承便无从谈发展该怎样来对待呢?也可以说,如果都似他这样,也就不存在什么继承不继承了。另外,单就“无法”二字来讲,就代表着随心所欲。大家若都象他一样摒弃法度,随心所欲的挥笔而书,书法又该是怎样一种情状呀?由此一来,对于研习书法的人来说,岂不是再不必下功夫临摹什么法帖了吗?

终归他说是他说,但学习书法所应走的路子无论如何是少不了的。试想:不经临摹,你如何来掌握字之点画、字之架构?还有行笔、用墨、章法布局等等?没有这些基础,能写好书法吗?另外,虽说苏轼说他书本无法,但我想他任怎样在习字之初,也一定是跳不过临摹这一关的。只不过他的聪慧高于常人,得书法之堂奥较于常人早些罢了。

因此,我决定暂且放下他的这说法,依然专心致志的继续着我对书法的研习和苦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感到我的书法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日见提高着,而且忽然有一天我发觉自己竟可潇洒自如的作书了。这时我不由又想起苏轼的那句话来,忽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呵,原来如此!

那么我之所悟是什么呢?

根据苏轼的“我书本无法”,我不由联想到看相的有种说法叫作:观者无相。还有老子的“无为”来。

所谓的观者无相,指的是看相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境界绝非是一般给人看相者所轻易能达到的。可以说,只有那些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经验积累的看相大师才具备这能力。有了这能力的看相大师对来求其看相的人已无须再去详细观察他的形体相貌,单凭感觉就能断其福祸了。所以才有了观者无相之说。

而老子所说的无为,也决非是什么都不做。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的无为,是不刻意的做事。它其实可说是代表着一个人经世时的最高境界。老子提出的无为无疑是基于他的顺其自然的思想。所以他又说:无为无不为。综合这句话,大可作如下解释:当人的学识与修养达到相当高度后,他便无须怎么刻意的去做任何事,而是审其势、度其态顺以导之,就可轻轻松松、自然而然的把事情处理得妥妥贴贴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了洞达世势的本领,兼有了无所不通的学养,便无须再经意的去有所动作,而只须静心以待,据时顺势的加以引导,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也就达到了什么都不去刻意经营却什么都能经营得很好的结果了。

综合观者无相和无为之说,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下足了功夫,你就可以达到一个随心所欲的境界。反之,你就甭谈能进入到潇洒自如的境地。

可能会有人认为;你费了这么大周折,谈什么“观者无相”与“无为”,这和苏轼的“我书本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好,我不妨问问你知不知道“心手两忘”的提法?估计大凡从事书法的人大都会在有关书法的论述里看到有这样的话:作书时最好的状态是心手两忘。这里所说的心手两忘。我觉得它与观者无相、无为的意思大体应该是很接近的,而苏轼的“我书本无法”所表达的意思基本所指的应该就是这种状态。这绝非是牵强附会。我想,真正在作书时能做到心手两忘的人,一定不会反对我的这观点的。因为处在心手两忘的状态下作书,是完全不会再考虑什么法不法的。有的只是信笔而书,随情而挥洒。结果是笔笔无不达情适意。尽人皆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怕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这三者皆可称之为“无法之书”。那么,你说它们到底是合乎不合乎法度呢?由此我不由又想起孔子的那句话来: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把孔子的这句“随心所欲,不逾矩”用于对它们的评定,我认为可说是最贴切不过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苏轼所说的“我书本无法”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另外,若是把苏轼的另一句“无意于佳乃佳”拿来作为对“我书本无法”的注解,我觉得将会更能说明问题。

明白了苏轼“我书本无法”的意思,无疑对我是一种极有用的启发。(我想,对于从事书法的人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需要清楚的是:要真正达到无法,势必要先从知法做起,直到融会贯通、精通于法,方才可言无法。

所以,习书者不要错以为苏轼说的书无法,是毫无任何凭据的随意所为。

记此心得,欲与识者共酌之也。


   


古往今来,凡习文者,大都会有着自己的书房;爱书法者,总少不了有个专用的书案。今日的我,这两者可说都是有的了。看看下面的图片吧:




这是临帖用的三屉小书桌。





这是写字用的方桌


紧邻着方桌的是我的卧铺。桌之对面是一用透光窗改作的小厨窗。厨窗下摆放的是电视机。电视机一侧撂着的是我的书法作品。另一侧是一把木椅子,上面堆撂着各种的书。






这是进书房的门。门外是客厅。


卧铺所在房之一角。


怎么样?看后是不是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呀?

可能从图片上有些地方看得不大分明,那就让我再加以说明一下吧:

整个房间面积大不过十五六个平方米。

里面不光缺少书厨和书柜,而且也没有人们常见的那种书案。咋看来,倒象个杂物房。靠一边山墙放一三屉长桌,用以临帖,上面铺纸堆书,放笔置墨,另有其他用具杂陈其间,很不雅观;房中放一方桌,用以平日作书之用。而桌面上却复盖着破烂的旧纸,看来很不成样子。紧邻桌之一侧,是供我就寝的床铺,(是席梦思的那种,虽为别人淘汰之物,但我觉得睡在上面倒挺受用。)床之一头的墙上挂着一幅观音菩萨的画像。像两边分别贴着我的两张书法作品。床一侧所靠的墙上亦贴着三张我的书法作品。入房的门对面是一厨窗。内里陈列之杂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讲究的。厨窗之下放一电视机,左侧安放有一过时的电脑用桌,上面垒积着我的书法作品;右侧是一木椅,上面撂着高高一撂各种的书报。此椅紧靠着进入阳台的门之一侧。那么阳台上的情形就无须再看了。

此房所在位置是楼的四层。并且是临时租用,非我本人的房产。

别看此等状况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但能得有此一室聊供安居,我心亦足矣。

人们不难会从中想象得出:你的家境原本不怎么样。没错。作为六十多岁的人了,混成这般光景,确实很有些让人失望。足见我之能为是多么的低下了。但回想回想我以往的经历,其间种种的坎坷与挫折,委实难与人说道也。现今能享得这样的处所,大可算得上是我梦寐以求的了。尽管看上去不怎么成样子,然而饥腹获食、冻体得衣,也可谓是未曾料想到的幸事了。尤其是逢到闲暇时,能在其间安心的我做我想做的事,内心倒也有着一种欣慰。相比早年磕磕绊绊的打拼,居无定处,食无有保,满心向往的就是哪一天能有个场所使自己能安然的独处其间,尽情随意的写一写诗,练一练字。今得遂夙愿,你说我哪还有不知足之道理。当然,要与那些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的风光人物的阔室相比,实在是太过寒酸;更与欧阳修的“六一”所拥有,怕是远不能比及的了。然身为一无名草民,我焉可有那等的奢望?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而我之居所,即简又陋,何可思名?怎敢攀求?何况无往来之高朋,也无谈笑之鸿儒。然而所幸独处其间,可欣享安宁;写诗作书,乐得清静。远离尘嚣,无与世争。日伴清贫,足在知命;安身守志,聊度残生。了未完之夙愿,续未果之旧梦。亦大可算是幸甚幸哉,堪喜堪庆了。诚如前人之所说: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今不避羞惭,将此书房公与世者,以证我心也。

画家|书画|名家|润格|号外